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646331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移居东村作

2、王庭珪)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幽居初夏陆游)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行姚范)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3、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再如郑协的溪桥晚兴: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黄昏之时,诗人独立于溪桥之畔,写下此诗。只见春水融融,芳草凄凄,杨花飞絮,但作为南宋遗民的郑协却并不快乐。他觉得亭基寂寞,渡口荒疏,在夕阳晚照中,诗人也伫立成一道

4、风景,并陷入无尽的沉思。整幅画面一片清寂,这是此诗基调。此时,杜鹃声声,啼破诗人的思绪,但是这血色悲啼,也正触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并感到周遭更加静寂,甚至不寒而栗。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题是: /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5、。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再如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

6、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这首诗为诗人游览黄州赤壁时所写。前两联着力写此处为龙盘虎踞的形胜之地。颈联两句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上句为静景,“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恬静之美,下句为动景,“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阔云淡的背景下飞行时的独特姿态。一动一静,极富情趣,吸引诗人有了归隐渔樵之想。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

7、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8、。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再如袁枚的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插字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直冲云

9、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

10、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11、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再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同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静谧深幽。前两句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细雨如丝,淅淅沥沥,透过几家柴扉,传来几声鸡鸣,充满了乡土气息,是动景;村路逶迤,从竹林中穿过,板桥斜跨溪水,画面静谧幽深,是静景。这里动景静景都是雨中山村的典型画面,不分主次,动静相衬,极富乡情雅趣;同时,又是以动衬静,鸡鸣声和细雨声也衬托出山村的宁静。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

12、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

13、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

14、幽深、宁谧的境界。如王维的鸟鸣涧、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诗歌的风格不一样,所用手法也应略有差异,我们考虑问题时应该慎重。再如杜甫的岁暮: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客居阆中,听到吐蕃进犯的消息,写下此诗。前三联突出展现了时局艰难危急。敌人进犯边疆,烟尘漫天,鼓角雷动,血流成河,但朝中无人,国防空虚。尾联直抒胸臆,有心报国,但不被重用,苦闷忧愤。学生在回答此诗的表达技巧时,认定颔联两句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为静景,下句为动景。但是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此诗风格与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歌有很大不同,那么,认为这里

15、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就有些不妥了。其实,我们可以从感官感觉的角度来赏析这两句。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视听结合,也是诗歌创作和鉴赏中常用的手法,它可以从多角度呈现画面特点,从而丰富画面内容。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相册 广场 游戏 xuliyicai 退出关注此空间碧水苍岩天堂和地狱是自己创造的!2009-12-23 19:02 诗歌鉴赏动静篇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采桑子(其一)/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波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