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64160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是什么》备课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是什么?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 ,因为各种辞典上早就对“人的词条作了简明的解释。不过 ,他们都是分别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答复“人是什么的问题 ,而本文那么是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是什么的。本文虽是一篇哲学论文 ,却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作者赵鑫珊融哲学与科学、艺术为一炉 ,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 ,文学家雨果、歌德的话和哲学家加缪、康德的看法 ,指出对于这个问题 ,不同的人的答复迥然不同 ,即便是同一个人 ,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雨果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

2、,加缪把人看成是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们的答复是消极的。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 ,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爱因斯坦说有合理的事情做 ,工作和生活就有奇异的色彩。他们的答复都是积极的 ,且和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生无所息见解一致。这就说明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 ,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 ,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即人是应该不断地工作的 ,应该是“生无所息的。有了这样的共识 ,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局部组成 ,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 ,比重占95。为阐述这一看法 ,本文又引用了假设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

3、影和名人语录 ,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 ,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 ,以诗的语言“啊 ,人啊 ,多一点希望 ,多一点晨光结束全文 ,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 ,见解深刻透彻。特别吸引读者的是 ,本文旁征博引 ,把科学、艺术和哲学融于一炉 ,把名人语录和文艺作品中的名段名句同全文的哲学思辨紧密地糅合 ,形成了独特的诗化的论述语言。二、亮点探究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说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 ,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 ,

4、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 ,是因为从最根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 ,即人是社会的 ,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 ,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自己的一生根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 ,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 ,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 ,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答复 ,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 ,这“致的见解指什么?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5、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 ,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 ,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 ,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 ,就要创造 ,就不能停下来。4“在我们时代 ,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 ,就应该奋斗不已。5作者认为人是由追忆往事、把握现时和憧憬未来三局部组成。为什么说对现时的把握应该是重点 ,比重应该占95?探究学习:对往事的追

6、忆能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 ,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而对理想不断追求的过程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这种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 ,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 ,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因为只有牢牢地把握现时的每一分钟 ,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所以说 ,把握现时应是重点 ,比重应占95。6什么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怎样理解这种感受?探究学习:“忧郁是指过去生活中的痛苦 ,是一些令人伤感的对象。而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回忆中 ,或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

7、 ,就往往会因为距离或艺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 ,这就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如与亲人分别甚至失去亲人是生活中的痛苦 ,但一旦成为回忆 ,就往往因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景而有一种令人心颤的美的感受。“记得绿罗裙 ,处处怜芳草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表达:不仅因回忆当时女主人公穿的绿罗裙而感到美 ,甚至因此而怜爱绿色的草了!7康德说 ,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试举例说说人是怎样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探究学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所它¨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人类从有历史以来 ,总是在不断地创造着文化。无论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电子信息社会 ,要

8、创造文化 ,就离不开想像力。如远古的象形文字就是借助于想像力创造出来的 ,再凭借想像力不断抽象开展 ,直至成为今天的文字;再如瓦特从冲起壶盖的蒸汽中 ,借助于想像力创造了蒸汽机;今天人们借助于想像力实现了太空旅游的梦想。甚至连今天风行世界的“唐装 ,也是借助于想像力把古老的唐装同现代化的色彩、图案和缝纫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8?城南旧事?是否如有人评价的是“小孩片 ,没劲?为什么?探究学习:?城南旧事?不是一部“小孩片 ,而是一部表现往事的很有内涵的电影。这部电影 ,导演运用了蕴藉、清新、婉约、淡雅的散文风格 ,以新颖独特的视角 ,简洁、凝练、含蓄的电影语言 ,精心营造了一个诗化的境界;

9、以景托物 ,情景交融 ,细腻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了小英子等人物的生动性格。9毕加索说:“一旦你的工作结束 ,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探究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人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 ,追求本身才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如我国在高空钢索上单独生活25天 ,平均每天在钢索上行走超过3小时 ,创造新的吉尼斯记录的阿迪力曾屡次打破过世界吉尼斯记录 ,但他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自己向自己挑战 ,不断有新的追求。他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 ,他就是把追求的过程看得比追求的目标更重的人。因为他在

10、追求的过程中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10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就难以把握现时?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 ,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 ,意识到当前的处境 ,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 ,展望未来;另一方面 ,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 ,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缺乏 ,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 ,就是追求 ,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鼓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 ,努力奋斗。反之 ,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 ,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 ,就没有了努力

11、奋斗的动力 ,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三、选题设计1就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的格言“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写一篇小论文 ,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有充足有力的论据 ,有推理分析。2收集“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名人(古今中外皆可)的事迹 ,并作出自己的评价。研究方法:(1)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查询。(2)确立重点(或一个人物 ,或某一方面 ,如政治、军事、社会、科学、艺术等) ,筛选整理资料。(3)写出自己的评价文章。参读书目:各种名人传记 ,各种有关报刊文章。3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把握现时?研究方法: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参读书目:(1)?毛泽东选集?的有关文章。(2)?邓小平文选?的有关文章。(3)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人的有关讲话。4以牛希济的?生查子?和秦观的?满庭芳?为例 ,分析鉴赏诗词中的回忆有怎样的“甜美的忧郁 ,也可补充其他诗词甚至其他艺术作品作比拟分析。研究方法:诵读、分析鉴赏、比拟鉴赏。参读书目:?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鉴赏辞典?。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7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