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63788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摘要】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它与一个人的创新 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逻辑思维不但其具体方式本身具有创新功能而且它还为我们的 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工具。创新行为源于思维的创新,而创新思维主要在于思维方法的研究。 因此如何进行思维创新成为了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关键词】 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具体与抽象;创新思维;特征;【正文】“创新”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们知道,创新行为源于思维的创新,而创 新思维主要在于思维方法的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

2、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 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从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方法中筛选出可供创新思维经常使用的方法, 探索出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程序与步骤,真正使逻辑方法正确的应用到创新思维之中。贝尔 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 挥。”从获取知识和宏观创新的角度说,良好的方法真是太重要了。正如笛卡尔所说:“最有 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的含义,正确处理 好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二者的关系。_逻辑方法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将逻辑学知识运用到创新思维中, 探索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特点的方法就是研究

3、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按思维操作的特点, 可细分为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具体法及抽象法等若干具体方法。(一)归纳与演绎根据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特征,可将推理划分为归纳和演绎两个大类。归纳推理是前 提与结论之间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与结论间有必然性联系的推理。从思维 形式上看,归纳与演绎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个别 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一般原理引申出 关于个别对象的结论。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非常普遍。 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语言本身及不同的语言间也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

4、般的联系。 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中包含着一般。反之,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 因而人们也可以从一般中演绎出个别。语言乃至一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特殊关系,正是 归纳和演绎在语言学及其他一切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客观基础。(二)分析与综合任何客观存在都是人类认识的客体对象,任何认识的具体客体,又是由许多部分、因素、 方面、属性等构成的。这些部分、因素、方面、属性的内部及其相互之间无不包含着矛盾。 事物内部各类矛盾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事物存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外部相关事物的影响, 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要认识某一客体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就必须弄清 该客体对象内部的构成要素

5、之间及其与外部条件、环境的关系,而用于弄清这种关系的基本 方法就是分析法。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语言的本来面貌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客体各部分重 新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叫作综合研究法。分析和综合,是同一个研究过程所使用 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种手段。分析是为了认识客体的各个局部或细节,是对语言客体 进行整体研究的必要准备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没有分析研究,就无法深入客体内部以获得深刻认识。(三)抽象与演绎从现象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为思维具体,不仅是辨证思维的一个基本原 则,也是思维用来掌握现象具体并将其变为精神具体的基本方法。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对感 性事实进行分析和

6、比较,撇开不同的、偶然的、非本质的方面抽象出相同的、必然的、本质 的方面,并用概念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这就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过程。 然而抽象规定毕竟只反映研究对象的一些局部、方面或属性,研究语言的目的是要达到对研 究对象的整体有着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因而还必须用具体的方法,即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 活动,把运用抽象方法得到的各种具体规定统和到统一的关系之中,使得认识从抽象规定上 升到思维具体,即“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 的统一”,认识的这一境界,也就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 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二创新思维()什么是创新思维学术界对创新思维虽然进

7、行了许多的探索但创新思维的内涵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 在已经给出的定义中相互间的差异还比较大。我认为,大家之所以对创新思维有各种不同的 表述,除了与“创新思维”这个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有关之外,也与人们考察和研究的角度不同 有关。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我认为有必要首先廓清“创新”与“创造”的 词义。从词源来看,创造和创新不仅在汉语词汇组合上不同,而且英语的创造(crea七让1和创新 (innovatior的基本含义也由不同的词汇来表达。“Creatio”和“Innovatic”都来自拉丁文。 “Creatio”最初的拉丁文本意是“种植”和“生长”,表示的意思是从无到有。“Innova

8、tio” 的拉丁文词根“no2va”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缀“ir”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 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改造。根据我国辞海的解释“,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如国语周语中 有:“以创制天下”;韦昭注曰:“创,造也。为天子造创制度。”由此可见,创造表示一个从 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则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二者虽然都能给予认识主 体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是作为结果,前者意味着“从未见过”的结果后者给人一种“旧貌 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由此可见,创造与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出新”的前提是 “有”还是“无”另外我们还应当区分“创新”与“创新思维”这两

9、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创新”既包括思维的创新,也包括行为、制度、理论、工作等方面的创新而“创新思维” 仅指人的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 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思维的特征有过许多论述,但大多集中在思维的聚合性和发散性两个 方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辩证性的思维活动,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征:1. 求同性与求异性的辩证统一。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思维包括对旧事物合理成分的认同、吸收,也包 括对旧事物不合理成分的淘汰以及补充旧事物中所没有的新元素。因此人们能够在众

10、人看来 非常一致的现象中,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不随波逐流;而在众人看来完全不同的现象中,也能 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不人云亦云;同时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或意见中,既充分考虑各种现象或 意见的共同点,又充分认识它们的不同点,不片面肯定或否定。2.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新事物是旧事物的发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首先对原有事 物有一个确定的认识和判断然后才能创出新的东西。就是说思维者在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 都要明确无误地做出判断,不含糊其辞;但是思维者的每一个论断都只能被看成是暂时性的正 确结论,不要轻易断言为绝对真理;要充分认识到确定是相对的,不确定是绝对的,而且确定性 与

11、不确定性是连续运动的,即由不确定到确定,再由确定又到不确定的不断循环的过程。3. 聚合性与发散性的辩证统一。思维者思考任何问题均需点面结合,既要有宏观的系统性发散思维,又要有微观的局部性 聚合思维。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或者说由局部到系统,再由系统到局部的交替过程。聚合性 思维主要包括组合思维和归纳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包括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等 多维度的思维方式。4. 形象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一般人只习惯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借助具体形态的物质或 图形进行思维活动,而抽象思维则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活动。科学家不仅通过观察事物、 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同时他们更多的

12、时候是在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论证。5.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辩证统一。爱因斯坦说过“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实际上,直觉、顿悟、灵感这些思维活动与思 维者原先的知识准备有关,与他们原先所进行的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关,是“十月怀胎,一朝分 娩”,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三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已经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是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1.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自主意识。趋同性是创新思维的大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与求异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 提和基础。为此,高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努

13、力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 展与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应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为学生提供 充分的发展机会。注意给学生以充足的自由空间,除了一些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让我们能够独 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和从事各种创新性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决定和支配自己的学习重点和学 习时间,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2. 突破习惯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哲学思维。哲学思维的特点是宏观性、全面性、联系性、系统性及变通性,培养哲学思维是培养大 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方向,也是突破思维定势束缚的有效武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冲破书本定 势、权威定势、习惯定势、从众定势等传统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维活动中

14、注意克服单一 的思维方式,突破求同性、确定性、聚合性、形象性、逻辑性的思维定势,努力养成求同性与 求异性相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聚合性与发散性相结合、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以及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结合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学会用联系的观 点、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矛盾的观点看问题。3. 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克服隐性自我评价。隐性自我评价犹如一个无形的杀手,随时准备扼杀每一个创新的念头。要培养大学生的 创新思维,必须让我们在主观上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轻易对自己的新 观点做出负面评价。可以说克服隐性自我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

15、主观条件。当然隐性 自我评价有时候就像人身上的寄生虫,平时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也不能彻底把它清除干 净,因此,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对待隐性自我评价。对付隐性自我评价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远离 或推迟评价过程,当你心中有了某种新的想法,应当任其滋长、蔓延、发展、壮大而不要过早 干涉。只要我们对隐性自我评价保持高度警惕,对隐性自我评价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意 识地防止和克服,就能够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扫清障碍。【参考文献】1 马华芳.创新思维及其培养J 1教育发展研究,19992 王桂娥.对创新思维的深层文化思考J 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