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633291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狐狸和乌鸦教学案例教材分析: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活动

2、、游戏为主,寓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语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文化功能。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目标、形式、过程呈现,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艺术性的处理教材,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课件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生:狐狸、乌鸦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

3、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1: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是好朋友吗?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师: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生:自己从书里找答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书。听清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好各自然段的序号。(学生自己读书)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跃跃欲试。老师指名读书。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课文,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还不熟的同学,只要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了。(学生自由读书)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生:老师我知道了狐狸和乌鸦不是好朋友。生:老师我知道了乌鸦上了狐狸的当。师: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认识这些字吗?”请你先自己读一读,把你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认字、读词。采用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形式识记生字。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掌握

5、生字词,扫除学生语言的障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出示狐狸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生:狐狸。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狐狸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生: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师:狐狸来到大树下(在黑板上事先贴好大树的图片),看到了谁?生:看到了乌鸦。生:看到了一只叼着肉的乌鸦。师:这只狐狸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看到乌鸦叼的肉时,会怎样想?生:这下可好了,省得我出去找东西吃了。生:好香的肉,我一定要弄到手。生:我饿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这么香的肉,可不能让乌鸦吃了,我一定要把肉骗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师:狐狸心里是这样想的,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生:馋的直

6、流口水。师:(指狐狸的图片)这只狐狸流口水了吗?生:没有。师:谁来帮着添画口水呀?(一生添画)师:谁来把狐狸馋嘴的样子读出来?(生读)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齐读最后一句话。“狐狸馋的直流口水。”评:师:狐狸那么想吃这片肉,后来是怎样弄到肉的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5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的反应。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合作,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生自由读书划句子)师:小组讨论一下,狐狸说了几次话

7、?分别是怎么说的?乌鸦有什么反映?(学生分组讨论)师:狐狸说了几次话?生:3次。师:第一次狐狸是怎么说的?生:亲爱的乌鸦,您好吗?师:乌鸦有什么反应?生:乌鸦没有回答。师:狐狸第二次是怎么说的?生: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师:狐狸说话时是什么样的神情?为什么要这样?生:狐狸赔着笑脸,想讨好乌鸦,骗乌鸦开口说话。师:乌鸦有什么样的反应?生: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师: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两次对话?生:想。师:现在你们就是叼着一片肉的乌鸦,叼起肉来吧!老师来演那只馋狐狸。(师生共同表演)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

8、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师:请你们把肉放下,你们为什么不说话?生:一开口说话肉就掉了。师:第一次不说话,第二次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呀?生:因为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生:狐狸说的话太好听了,要不是叼着肉,早就跟他说话了。师:狐狸看乌鸦有点心动了,于是又说了第三次话。他是怎样说的?谁来用甜甜的声音读一读。(教师指名,学生读。)师:同学们还想不想演狐狸和乌鸦的话?生:想!师:请左边的同学叼起肉做乌鸦。请右边的同学演又馋又狡猾的狐狸。老师读作者的话,看谁演的好。学生表演第四、五自然段。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9、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师:狐狸说的话是真是假?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狐狸说的话是假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生:乌鸦没有麻雀漂亮。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乌鸦和麻雀的图片)乌鸦和麻雀谁的羽毛好看?生:麻雀的好看。师:想一想,麻雀怎样叫?学一学。乌鸦怎样叫?学一学。(学生学麻雀和乌鸦的叫声。)师:谁的叫声好听?生:麻雀的好听。师:狐狸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好听的话?生:为了骗乌鸦开口说话。生:乌鸦开口说话,肉就掉下来,狐狸就吃到肉了。师:乌鸦上当受骗了,心情怎样?生:难过、后悔、伤心师:乌鸦因为听什么样的话上了狐狸的当?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这句话。乌鸦喜欢听 _ ,上了狐狸的当。生:乌鸦喜欢听

10、奉承的话,上了狐狸的当。生:乌鸦喜欢听好话,上了狐狸的当。生:乌鸦喜欢听赞扬的话,上了狐狸的当。设计意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投入思考,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师: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生: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生: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生: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11、,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老师把乌鸦的头饰拿到耳边,做说话状。)师:同学们,小乌鸦对老师说,以后它再也不会上当了。谁愿意来演不上当的小乌鸦?谁愿意来演狡猾的狐狸?师:我们来当评委,评评谁演的好。(学生戴头饰非常投入地表演。无论狐狸说什么动听的话,乌鸦都没有上当。)师:同学们,狐狸说了那么多奉承的话,乌鸦也没有上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上当?生:不会。师: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吃的,要领你出去玩,你怎么做?生:不理他。生:到人多的地方,告诉大人,告诉同学。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师:看来,同学

12、们是不会上当受骗了。老师很高兴!快下课了,我想知道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后,回家想做点什么?生: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教育他们别上坏人的当。生: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生:我要回家做头饰,跟老师做的一样好。师:同学们,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外,我们今天共同的作业是(大屏幕出示):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相信你编的故事最有趣!设计意图:拓展学习,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教后反思:我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师生间的沟通,生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伙伴、朋友,真正充当了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确确实实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课临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