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6279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 农九师中学 张雪苗 新课改以来,我们在看到了数学课堂内发生喜人变化的同时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由于课改后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量少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变慢、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个年级段都必须重视计算教学,避免使计算教学偏离“课标”要求。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参与新课程五年的教学中发

2、现:在做计算题时 ,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

3、;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另外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如著名的高斯运算。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所教的两个班每

4、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课后听练”、“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

5、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如:递等式计算,每一步计算必须脱式。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四、 加强推理训练,提高运算的简捷性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另外教学要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五、 消除心理

6、障碍,树立自信心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差生的比例不断在增大,这些学生对数学兴趣不大,计算能力更是下降厉害。期末统考,每个年级的计算题的失分率达40%。这是导致学生数学成绩差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强化计算题的训练。具体作法:(1)每课堂上要面对差生准备教材,多给他们一些做计算题的时间、多引导、多提问、少批评、多鼓励。(2)平时引导学困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同时潜移默化激发其学习兴趣。(3)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每天的计算题要占总题量的30%。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习好坏的惟一标

7、准。六、要提高运算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个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之前要先观察,运算分几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数字有什么特点等,不能一看到题想都不想埋头就做。在整体教学的把握上我是这样做的:(1)、要提高心算能力 如果为了计算的正确率,一味强调打草稿,列竖式,将阻碍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发展。要培养学生对数字 的感觉、直觉,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2.54=10 ,0.1258=1,245=120,1111=121,1212=144、1313=169、1515=225、2525=625等,这对提高运算速度是有益的。(2)、要提高合理计算能力 要充分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合理改变

8、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计算尽可能简便、快速、正确。如:10715+321385,大部分同学先把10715算出来,然后按题目顺序算出结果。其实这道题如果先把3213算出来,就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这就要求要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合理计算能力。(3)、要提高自觉估算能力 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不能自觉验算,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如计算多位数乘法时,教学生学会用积的位数和尾数来检验。另外,自觉估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七、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明确怎样算,即考虑这道题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性质等。因此,充

9、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乘法口诀都不熟悉,那么,在计算时,势必会出现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的状况。又如,在计算0.25(408)时,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便会出现0.25(408)0.2540810818这样的错误。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这时,我们教师切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知识迁移,不断深入。比如,学生在计算8.40.352.4,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不理解。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

10、?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下去,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8.40.35转化成84035,而不是8435,由此认识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添零补足。只有明确了算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此类题型的基本方法。试想,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可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怎可能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九、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

11、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

12、。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计算器的过早使用,使一大批学生养成了惰性,不管是口算,笔算都用计算器,尤其是家庭作业,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更是滥用计算器。如:口算有余数的题时,1826=302,而使用计算器的学生的答案则是1826=30 3333333。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没有口算,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四年级上册计算器的教学调整到六年级教学中,因为六年级教材中有圆面积的计算,圆周长的计算,还有利息的计算,税收的计算等等,这些较复杂的计算,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不但省时,而且正确率高,再加上学生也长大了,有了很好的自控力。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杜绝了学生滥用计算器的现象。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漫长,麻烦,细致,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以人为本,从细处入手,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农九师中学 张雪苗2010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