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脑计划案例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625131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脑计划案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蓝脑计划案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蓝脑计划案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蓝脑计划案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蓝脑计划案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蓝脑计划案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脑计划案例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名称:人造大脑将成现实吗?讨论时间: 2011年10月8日下午 讨论地点:宿舍小组成员:李聪,赵述秋,包卫平,陈瑞烁,张振,侯春山,叶俊杰发言人:叶俊杰 撰稿人:包卫平报告我们组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内容后,阅读案例人造大脑将成现实吗?之后的讨论与分析。主要分析了(1)蓝脑计划能否从科学研究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电脑)最终能否取代人脑?这两个问题。以下是所做的一些分析和分析所得的结论。(1)分析问题之一:蓝脑计划能否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

2、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告诉我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市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分析:先有了意识or先有了物质?案例中提到:

3、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科学家提出了创造人造大脑这一设想并加以研究。蓝脑计划的主管亨利马克拉姆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已经模拟出了老鼠的大脑,先进的功能性人造大脑将在10年内变成现实。从表面上看是由科学家计划创造人造大脑-人造大脑的制造。即先有意识再有物质。意识先于物质产生,得到了意识第一性的结论。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科学家想要创造人造大脑这一意识是从哪来的。很明显是科学家提出的,而科学家则是以人这一物质形态存在的。人(物质)提出蓝脑计划(意识)-人造大脑的制造(物质)。所以:虽然案例中人造大脑是因为先有意识的存在而产生的。但产生它的意识仍是来源于物质。并且物质先于意识产生。分析:意

4、识是基于物质而存在吗?案例中提到:蓝脑计划的重点是皮层单元。皮层单元是哺乳动物的大脑所独有的结构,也叫新大脑皮层。它们需要处理亲子关系、社会互动的复杂认知功能。这一器官对人产生意识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器官,人类产生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可见物质对于意识的产生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人造大脑的制造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案例中也提到:为了制造一个模拟大脑,研究组使用了有1万个处理器的蓝色基因大脑这1万个处理器是模拟大脑运行的基础。而2008年计划开始到2015年计划结束更是至少需要十亿个神经元和上万亿个神经突触”。科学家的意识产生基于皮层单元。模拟大脑的运行基于1万个处理器。人造大脑则基于上万亿

5、个人造神经元和人造神经突触。所以,可见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人造大脑,他们的意识产生都是基于物质的。结论:综合两方面分析考虑,案例中蓝脑计划的开展是基于物质第一性这一前提的。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蓝脑计划能从科学研究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2)分析问题之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电脑)最终能否取代人脑?马克思原理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方面的内容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

6、因素,在相互作用下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矛盾双方内部有相互贯通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核心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做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地位不同。很明显,案例中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取代人脑它们的斗争性大于同一性。分析:人造大脑的实验合情合

7、理吗?案例中提到,蓝脑计划的功能是让研究人员看到大脑感知世界的方式。随着神经系统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蓝脑计划还有着其他实际应用。例如,通过把世界上所有的有关动物的神经系统学资料汇集在一起,研究人员可能会建造动物模式。并且合成人脑将对寻找精神病治疗有用,以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的目的。那么这儿就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造大脑是否拥有道德权利。马克拉姆设计的人造大脑,一个潜在的用途是医学检测。但是,人类可以用人造大脑做实验吗?生命伦理学体现人道德权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知情同意。这条原则规定在医学实验过程中必须向受试者告知该实验的各方面情况后,受试者自愿确认同意参加该项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8、作为文件证明。假使按照马克拉姆的设想,人造大脑具有与真人大脑一样的功能,人造大脑是否拥有知情同意的道德权利?如果有,人类如何确认人造大脑真是的行为意向?人类可以代替人造大脑签署知情同意书吗?想必这些问题的答案科学家都难以回答吧。其次,人类能否满足人造大脑的情感。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赋予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人造大脑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像人一样喜怒哀乐,那他就是有着和人一样的意义与价值。人类能满足他的愿望吗?明显的,科学家所做人造大脑实验有违伦理道德。分析:为什么人脑不能被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知道,判断人死亡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呼吸心跳停止,丧失生命特征。另外一个就是脑死

9、亡。可见,大脑对于人来说有着无语伦比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不只是外貌上的区别,更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性格的相异,想法的不同,记忆的各异,感情的独特。而这个区别,全部基于大脑。古人写的志怪类小说中(例如聊斋)会讲到夺舍的故事,即一个人的身躯被另一个人的灵魂抢占了。假如A的身体被B抢占了,那虽然B虽然用的是A的身体,旁人仍是会把它当B。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灵魂的存在,但无疑的一点是,大脑行使着与灵魂一样的功能。大脑决定人的行为,储存着人的记忆。这些就是一个人之所以独特的原因。大脑是人存在的核心,身体只是躯壳而已,假如作为核心的大脑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结论:无论从伦理道德观还是从人类现实存在的意义出发,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人脑。但无疑的一点是,虽然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脑,但由于它们有着同一性,所以人造大脑、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总结:人造大脑将成现实吗?我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这是能成为现实的。但它成为现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并且它的发展必须不违背伦理道德,而人类也要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人造大脑和人工智能发展才会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这一案例的讨论,我们开拓了思维,也更好的掌握了书本相关方面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