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574660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研究“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苏州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信息化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健全,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信息通信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电子政务建设快速推进,社会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全市信息化建设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一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一)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苏州通信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

2、的促进作用。苏州电信、网通、联通、广电、铁通等网络运营商建立了全市宽带IP城域网及连接下辖5县的高速宽带网络,基本形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数字传输主干网络。苏州电信已建成了符合国家规范的二级结构本地电话网,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325万门,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7.8万路端;建成覆盖全区、联通全国的宽带城域网,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4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15Gbps,各类数据通信设备总容量达到21.7万端口,网络功能向智能化、宽带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电信光缆基本实现到大厦、小区、村镇和市民家庭;无线市话小灵通设备规模达到6.8万信道数。苏州移动完成GSM6.

3、2期扩容工程,新建基站近100个,扩容100万户(HLR)。苏州联通建设CDMA3.1期、3.2期工程,累计基站数达302个;完成GSM网七期、八期工程,至2004年年底,CDMA网容量达58万门,GSM网交换容量达104万户。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达到125万户,有线电视农村铺网率达到94%。全市19个无线广播频率,21个无线电视频道,20多套有线电视节目平均每天播出时间均在15小时以上。各播出机构采编制播数字化程度大大提高,平均数字化率达到70%。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有进一步进展,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改造7万多户,并向5个县市推广。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完成扩容建设,目前已建成连通各市(县)的2.5G数

4、字传输网,铺设光缆总长度达到20万芯公里,光缆已联网至各市(县)的151个镇3000余个村。(二)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规模。“十五”期间,苏州市IT产业发展迅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知名IT企业以及相关的软件业、IC产业和光电业继续集聚苏州。到2003年底,全市IT企业已达到15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1家来苏投资,世界10大笔记本电脑商有9家落户苏州,台湾地区最大的20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16家来苏投资,全市20家出口总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IT企业占17家。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吴江开发区等4大省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集中了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

5、量的90%以上。全市加快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建设,发展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和发展软件、集成电路业。近几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02年,苏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781亿元,比2001年增长38%,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23%;2003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566亿元,比2002年增长78%,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84.2%。2004年110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0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8%,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2400亿元。显示器、鼠标器、扫描仪、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脑主板、水晶振子、数码相机、程控交换机、通信光

6、缆等一大批拳头产品保持规模生产优势。鼠标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55%左右;电脑显示器、扫描仪、水晶振子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已超过10%;笔记本电脑、电脑主板、数码相机等产品也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较大的生产基地之一;程控交换机、大屏幕彩电、彩色显示器的本地化率已超过70。苏州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IT的制造中心之一。苏州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不仅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优势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在近几年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吸引一批国际著名企业来苏州设立研发机构,目前有飞

7、利浦、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日立等数十家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使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由生产加工逐步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转变。图一2001-2004年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万元)2、软件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03年3月,苏州市得到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同意组建了由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高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组成的苏州软件园,建设“一园多区”式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软件产业作为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未来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专门制定了鼓励发展苏州软件产业的若干文件和扶持政策,加大了“一园多区式”苏州软件园的组织领导和建设力度,初步

8、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网络平台软件、IC设计、嵌入式软件、数字媒体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建立了苏州市软件测评中心,注重扶持和培育一批知名软件企业,在苏州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底统计数显示,苏州市现有软件企业250家左右,其中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企业56家,软件产品177个(整个江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有399家、软件产品有1675个,苏州所占比例分别为14%和11%),仅次于南京,列全省第二位。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多家,其中瑞晟和金科两家企业已通过了IC企业的认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企业30多家。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

9、企业主要分布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软件产品主要是嵌入式软件、软件代加工、游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应用型软件;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其中有6000多名专业技术研发人员。2002年全市软件企业销售收入达7亿元;2003年软件销售收入近10亿元;2004年上半年,苏州软件产业实现收入10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全年收入持平,预计2004年软件销售收入将超过18亿元。前不久,苏州软件园正式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图二2002-2004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万元,中间件销售收入除外)建立苏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扩大苏州集成电路企业的集聚优势。AMD、三星电子、日立、华芯、国芯、和舰等一批

10、技术优势明显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企业相继在苏州落户。以嵌入式CPU为代表的一批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获国家863计划资助,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中国芯”被列为“863”中的重点项目,苏州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承担了5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初步形成了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产业链。目前,由归国留学生创办或管理的软件企业占1/3以上,由国内软件研发公司和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外软件研发机构设立的软件企业占80%以上,跨国公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累计13家。3、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市共有系统集成、网络内容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信息服务企业近千家,电信

11、、广电、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网络运营商开始提供各类网络增值业务等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逐步融合,信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系统集成企业已达到10家。到2004年10月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用户)378.6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51.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8.8部/百人;互联网用户60多万户(其中专线用户30多万户)。全市从事数据和网络服务的机构近百家,网站1000多个,其中经营性网站近百个。家庭上网工程初见成效,全市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计算机超过30台,建成宽带信息化小区200多个,其中万丽花园、狮林苑被列入

12、江苏省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全市通信行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移动上网、秘书服务、掌上理财、移动银行、信息点播、网上购物等应用服务为市民的现代化生活提供了便利。2003年,苏州信息通信业务收入达68.88亿元。2004年110月份,信息通信业务收入达63.77亿元,预计全年业务收入将超过76亿元。图三2001-2004年信息通信业务收入(万元)图四2001-2004年固定电话(含小灵通)和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全市银行卡发卡机构15家,发卡量1310万张,各大商业银行拥有ATM(自动柜员机)1441台,POS(销售点终端)机具2913台。今年19月份,银行卡ATM跨行取款金额2

13、88.9亿元,同比增长56%;银行卡POS交易金额31.19亿元,占社会零售业务总额的6.9%,其中内卡联网交易总额21.93亿元,同比增长102%。(三)电子政务建设快速推进1、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苏州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从市信息化工作暨电子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办公室、市信息中心、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市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到各市(区)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各部门信息处(信息中心)比较健全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建设维护体系。2001年底,对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作了充实调整,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200

14、3年3月份,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和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市政府决定将原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成立为苏州市信息化工作暨电子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市政府秘书长任副组长,市委办、市政府办,市计委(信息办)、经贸委等22家党政机关,国税、地税等9家垂直管理部门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研究制定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审议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计划,并做好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决策和组织协调工作。2001年6月,市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时,市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挂“市信息化办公室”牌子,并在计委内增编了信息规划协调处、信息资源管理处、信息技术

15、发展处等3个处。主要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2002年10月份,市政府决定成立“苏州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为苏州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的专家组织,由10多名国内信息化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咨询活动,为苏州市人民政府、市信息化工作暨电子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市信息化办公室提供各类决策咨询和技术咨询服务。2003年7月,为适应苏州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将“苏州市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与计委所属的“苏州市经济信息管理中心”合并,组建“苏州市信息中心”,负责苏州市政务网及其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2003年9月,市政府委托市计委出资成立苏州市信息化投资

16、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苏州信息化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且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示范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投资和建设,对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2004年5月,为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市级机关部门及部分直属单位增设信息处和信息主管的通知,65家市级机关部门及部分直属单位增设信息处和信息主管,对已设有信息处或信息化工作机构的10家部门将信息化工作职能统一扎口,充实力量,加强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为24家部门增设了正科级建制的信息处;在31家部门的办公室或相关处室增挂了“信息处”的牌子。2、基础网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2003年,苏州完成了以市信息中心、电信分中心、广电分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市区(包括新区和园区)宽带IP光纤城域网建设,市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和金融机构等140多个单位接入政务网,实现了各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