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57360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雨廷:《史记老子列传》疏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潘雨廷:史记 · 老子列传疏释说 明“老庄研究”网页开通近一个月,有关的文献资料正在有计划地陆续整理。我们首先要着力的是先秦道家的原典资料,但是古今学者的单篇研究论著,仍极多精彩之作。这里我们推荐出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潘雨廷先生(1925 1991 )的三篇遗著。 史记老子列传疏释是潘先生的一篇考证著作, 可以与网页中已有的清代汪中的老子考异和傅斯年先生的 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并读。体老观门是一篇专门探讨老学门径问题的短文,同时也是潘先生赞道体道的兴来之笔, 十分难得。论庄子的思想结构可与先生的另外二篇著作 庄子析文、论庄子内七篇相参照,是潘先生对于庄子思想及史迹的概要性论

2、述。三文据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新世纪万有文库 版潘雨廷著易与老庄整理排录。洛阳老庄研究院潇雨整理排录正 文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 479 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非楚人。陈人为舜之后,非楚民族之后裔,此史记之误,宜加纠正。至于老子之学术思想,与其职守有关。任周守藏室之史,犹时时记录天下各诸侯状况及管理周室之史料,且必上及夏商等古史,则于百千年之史事,已能得其变化之理,今所谓“史学学”。唯其以掌握

3、史学名于诸侯,始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其事史记记载甚详: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此段记述老子与孔子见面时之情况,当然未可全信,而其关键已触及儒道之分界线,则不可不信。究夫儒术所言, 确为“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或反问之,老

4、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亦在守其言。然则其不同点何在?仅在化与不化而已。如食古不化者,食古愈多,愈能增其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而或能化,则所食之古,随时化为盛德而容貌若愚,此老子作风,乃有益于其身。此化古于身之理,犹孔子有得于老子之教。且贵其若愚,安能知其为鸟为鱼为兽,不辨于陆海空,吾虽有网有纶有矰,何能获之。凡潜龙之游,见龙之走,飞龙之飞,莫不可乘风云而上天。孔子视老子犹龙,此不知之知,实已得老子之旨而能终身受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5、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读此三节之言,孔子得益于老子之“道法自然”,可以喻之。史记仲尼弟子传有言“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信然。尤见道之与儒,其归于自然当有所同。史记继之又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于此段记录中,由“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二句,可考证老子之时代。所谓“见周之衰”当有事实,合诸孔子之时代背景, 可深信其“衰”指周景王之死(公元前 520 年)。因景王爱子朝,未及立而死。国人立长子猛,为子朝攻杀,是谓悼王。晋人

6、为立匄,是谓敬王,尚不得入而居于狄泉。于敬王四年(公元前516 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此兄弟争立事,似不必介意,然有关周之典籍,由王子朝奉以奔楚,此典籍本当为老子所掌管,经此变乱而不在周。东周自敬王起,的确进一步衰落,老子“乃遂去至关”。由是考核孔子之见老子,必当在景王晚年,年三十岁左右。三十二岁而景王死,周室即乱,其后老子亦去周至秦,故孔子不可能再见老子。老子之年纪,亦可与孔子相比而知其大概。老子在景王时已“居周久之”,又知其弟子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则老子较孔子长一辈无疑,年纪似当长三十至四十岁,约于七十岁左右“遂去至关”,亦合“居周

7、久之”之情况。今假定王子朝奔楚之年老子为七十岁,乃生于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 ),较孔子长三十四岁。研究中国之宗教理论,每与哲学思想混为一谈。如老子与孔子之思想结构,是否属于宗教问题,二千年来之学者本有不同见界,此乃对“宗教”、“哲学”之名实,有不同认识所致。据老庄名实必变之思想观之,将永远有争辩,以正名而争辩,庶可增进人类之智慧。或以老子、孔子本人之思想结构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中国贵有整体之理论而未尝严划宗教与哲学为二,故本文不讨论儒家是否宗教及道家与道教是否相同等问题。今仅以老子与孔子本人论,老子生在孔子前,当其去周时,已完成其复杂之思想结构。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自“三十而立”至“七十而

8、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四十年中,正在开创其对六艺之认识。 由致学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原则,于治史方面已具有“自隐无名”之理。迨七十后欲无言,更深入体验“道法自然”之旨。故儒成六艺之象,老子之道已渗入其中,此虽仅一代人之差别,未可小视其对中国后世思想之巨大影响。观老子之道所以有神秘感,就在不同之学者,所继承者有所不同,这一问题须加较细致之分析。当其时直接继承老子之道者,主要有四方面:其一,孔子有得于老子之旨, 此一方面继续影响孔子之弟子,数传后能否重视化古于身之道,亦为造成“儒分为八”原因之一。其二,老子久居在周,必有若干弟子不因老子去周而全部离周。自敬王起仍当有周守藏史,继此职者,尚多保存化

9、古于身之思想结构,且能世世相传。若太史儋似属老子在周之数传弟子。其三,老子去周之秦,遇关尹其人。据庄子天下篇所谓“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则知关令尹喜与老聃学有所同,庄子且置关尹在老聃前,故决非老聃之弟子,不妨视之为师兄弟。而老子之著作,全部由关尹传出, 或亦未必, 在离周前似当有所传于在周之弟子。然同门相见而畅谈,尹喜传其要旨与警句殊有可能,属老子将自隐时之遗言。庄子记录关尹老聃之言有代表性,不妨录于此:“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

10、响。 芴乎若亡, 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 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又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 古之博大真人哉!”今研究关尹老聃之旨, 决不可忽视庄子之此段记录,即此而尊之为“古之博大真人”,有其精深之认识。其四,老子弟子老莱子在老子去周前之楚,基本重视养身修道,与守藏史之职守逐步无关。故老子之道有楚风,当属于老莱子所传出

11、,包括庄子之部分思想亦有得自老莱子者。老莱子虽之楚,尚可与关尹有联系。综上所述,可见老子之道有同门关尹传之,当向西之秦;弟子老莱子传之,当向南之楚;弟子孔子传之,当向东入鲁;弟子继守藏史职位者传之仍在洛阳。四方面各因其所得而继之,自然有不同之形象。 至于老子本人当隐于秦, 完成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而莫知其所终,此何足为奇。唯四方所理解之老子不同, 宜史记记及种种传说。 以下为之疏解,庶可深入对老子之认识。史记:“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按修道而养寿有可能性, 得百余岁、 二百余岁亦何足贵。庄子贵知

12、“小知大知,小年大年”,而仅知求寿于八百岁之彭祖为足悲之事。故记老子长寿未得老庄其旨,亦与长生不死之道未合,所以有此误解,即误认老子与其弟子老莱子为一人。如此则长孔子三四十岁之老子,至孔子七十三岁死后仍在,岂非其寿百余岁,或讹言二百余岁。今知老子陈人,老莱子楚人,更见其非一人。史记 又曰: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此节极重要,实即老子数传弟子,仍在洛阳以继守藏史之职者。此太史儋之思想结构,基本能继承老子之思想而有所发展。由思想相同而行动亦相同者,周太史儋与老子同为去周之秦。

13、有所发展者,老子至秦为隐君子,而不知其所终;太史儋尚有用世之心而告天命于秦献公。更重要者世传之老子一书,似非关尹一人或老莱子所传出,当太史儋据老子之遗言辑成,清汪中考得,殊吻合具体之史迹。时当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 374 年),上距孔子之卒为百有五年,非百二十九年。唯其成书于周秦地区,故庄子传老子之道而不详其书,百余年后,韩非(公元前280 前 233 年)能详读之而作解老、喻老。韩非子理解老子之书,有可取处,惜已不解其化古于身之道。史记最后曰:“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 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

14、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此述老子之后裔,当有所据。至于与儒学之互绌,实起于数传后之弟子。 以整体论道与儒之原则, 儒以“道法自然”为极致,故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仁里)之言论。而道则以法自然为起点,宜重视自身及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此促使医药与认识自然之发展,乃与以社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之儒,有互绌之现象,及汉武帝正当互绌激化之时。论语卫灵公记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言,然极难肯定是否指道与儒之不同。司马迁既加引用,即造成道与儒之道自老子、孔子起已不同,故特为点明李耳之道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事实上已完全加以抽象, 隔截了老子思想结构来源于守藏史之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