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567820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通化镇卫生院中医药知识交流(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近年来电视健康讲座、养生讲座频频出现“大师”所谓的“张悟本、马凌悦”等等。这个事情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对健康注重了迫切需要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医疗、保健、养生这方面良莠不齐。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讲,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些事情服务群众。所以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政策引导把握机遇掌握一些中医药知识是必要的。同时在宣传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时也宣传了我们乡镇卫生院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今天我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中医药知识,所讲内容不到之处希望大家指点改进。中医学又称传

2、统医学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与疾病的斗争总结。随着西医学又称现代医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逐步萎缩。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相当注重中医药发展,但现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有优势:1.功能性疾病如失眠2.西医药改善不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糖尿病三多症状3.疼痛性疾病4.治未病即养生保健,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提出中医药适宜技术。我们的交流也从适宜技术开始。理论基础中医传统疗法有着较深的理论基础,它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中医脏腑学说;脏腑,古代称为“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征象或形象,这里是指内脏的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二、经络学

3、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2009年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确定了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物理学

4、中医理疗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同时我们又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早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就会利用自然带来的阳光、温泉水、冷水治疗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理疗是通过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有利的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人体局部直接作用,和对神经、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从而调整了血液循环,加快了新陈代谢,促进对细胞组织的修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消除致病因素,改善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目的。常用的物理因素有电、光、声、气、磁、温度和机械力

5、等。电疗分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和静电等疗法,光疗分红外线,远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和激光等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 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麦粒肿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 (四)急性结膜炎 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 (五)牙痛 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六)急性咽痛 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 (七)落枕 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

6、枕穴 按摩:疼痛部位 刮痧:疼痛部位 (八)急性胃痛 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 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九)痛经 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 艾灸:关元、中极 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 (十)急性腰扭伤 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 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 刮痧:疼痛部位,委中 (十一)腱鞘囊肿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 围针刺法:囊肿局部 (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 阿是穴围针加灸 (

7、十三)足根痛 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 (十四)腮腺炎 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 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 (十五)小儿泄泻 1.辨证 (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2)阳虚:食后作泻,时泻时止,便色淡而不臭,面黄神疲,久则泄泻不止,或五更泻,形寒肢冷,脉沉细微。 (3)外感:便稀多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为风寒;大便暴注下迫,色黄或绿,恶臭或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 2.推拿治疗 基本治法: (1)取穴:脾经、内八

8、卦、大肠、小肠、脐、腹、七节骨、龟尾。 (2)操作: 1)患儿坐位或仰卧位: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 2)患儿仰卧位:以掌逆时针揉脐,逆时针摩腹各200次; 3)患儿俯卧位: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辨证施治: (1)伤食泻:加揉中脘100次,清脾胃各200次,分腹阴阳30次,推箕门100次,揉板门100次。 (2)阳虚泻:加补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左端正50次,捏脊5遍。 (3)外感泻:加开天门100次,运太阳100次,推坎宫100次,推天柱骨2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一窝风100次。 (十六)小儿食积 1.食积夹寒型 (1

9、)基本治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2)取穴:脾土、腹阴阳、三关、八卦、足三里、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3)操作: 1)补脾土: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推300次; 2)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100次; 3)推三关600次; 4)运八卦:使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 5)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

10、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次; 6)摩揉脐腹: 患儿仰卧位,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2.食积夹热型 (1)基本治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2)取穴:脾土、腕阴阳、三关、六腑、四横纹、外劳宫、腹阴阳、足三里。 (3)操作: 1)清脾土: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300次; 2)补脾土: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3)分推腹阴阳100次; 4)推三关200次; 5)退六腑6

11、00次; 6)推四横纹: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7)揉外劳官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100次。 (十七)小儿遗尿 1.毫针刺并艾条温和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2.推拿治疗: (1)取穴:肾经、上马、三关、外劳宫、肾俞、八髎、龟尾、百会、丹田、三阴交 (2)操作: 1)患儿正坐位: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100次; 2)患儿俯卧位:以掌擦两肾俞200次,擦八髎200次,拇指揉龟尾100次,按揉百会、三阴交各100次; 3)患儿仰卧位:以掌心按丹田1min,再逆时针方向掌揉20

12、0次。 (十八)肩周炎 1.诊断 (1)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常于肩部受寒后发病。 (2)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肌肉萎缩。 (4)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肩前、曲池、外关、合谷; 2)操作方法:取俯卧或坐位,取对侧条口向承山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出现强烈针感,并嘱患者

13、抬举活动患肩,行针35min,常获良效。 取俯卧或坐位,使肩关节充分外展,肩髃、肩髎分别向极泉方向透刺1.52.0寸,肩前直刺0.81.2寸,三穴均达明显的针感;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力求针感向肩部传导。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颈部(哑门、风池、大椎)、肩背部(肩井、天宗)、胸部(中府、云门、缺盆)、上肢部(肩贞、外关、曲池、合谷)、下肢部(足三里、条口) (3)推拿治疗 (十九)颈椎病 1.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变; (2)颈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颈后伸时加重; (3)

1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或一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上肢肌力减弱,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放射异常;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压顶试验阳性; (6)颈X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7)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或麻木为主的疾患; (8)症状、体征与X光片的异常所见在椎节上一致。 符合以上(1)(2)(5)(6)+(8)标准或(2)(6)(8)+其余一项者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23个,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压痛点;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