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561405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必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美国专家鲍大可在1954年的一篇调查报告中写道,中国共产党这几年间,“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取得的进步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这种“远远超乎人们的 一般想象”直接得益于()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D. 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答案 D解析 新中国建立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1953年制定实施“一五”计划,到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工 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故选D项。2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了 90

2、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数的近1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 “一五”计划的实施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答案 B解析 由“1956年”可知,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而人口的大量 迁移,是因为城市中大量工业企业的建立,故B正确。3.右面这幅国画名字叫“说什么我也要入社”。请判断此画反映的内容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A. “大跃进”时期B. 人民公社化时期C. 三大改造时期D. “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C解析 画中老农手中拿两穗稻子,脸色不怎么好看,可以判断是因为自己地里的稻穗不如社里的稻穗长得好。 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

3、也存在没入社的农民。因此处于三大改造时期。选 C项。4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49 年B. 1956 年C. 1966 年D. 1976 年答案 B解析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此次会议为中共八大,故正确答案为B。5. 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下图)。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流行“生吃”和“烧烤”胞少都网A 不人全炼一一 們別些去 P 出这車 A. 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B. 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C

4、. 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 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答案 C解析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种铁质工具用来炼钢,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 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错误,A、B、D三项均正确。6.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A. 1950 年B. 1956 年C. 1958 年D. 1979 年答案 C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是“左”倾错误的表现。7. “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

5、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 “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可知答案选D项。8.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 30 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 探索, 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关键

6、词为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选择C项。A、B两项时间不符;D项涉及开放,与题干主旨“改革”不符。9. 到 21 世纪初,我国已有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 ()A. 商品供求矛盾突出B. 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C. 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

7、中全会确立了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0. “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 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A.广州B.上海C.深圳D.珠海答案 C解析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 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11.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为实施“沿江”战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8、是 ( )A.开放港口城市B.开辟经济开放区C.浦东的开发开放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对外开放。 根据时间可以判断, 开放港口城市是在 1984 年,开辟经 济开放区、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 1985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 20世纪 90年代。12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中国还应该负起贸易大国的责任,参与新的世贸规则的制定, 积极 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进程,继续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中国 这样做的目的是()A. 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B. 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C. 给国内企业制造更大的压力D. 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答案 A解析 入世之前,中国只能

9、被动地接受贸易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入世之后,中国参与 世贸规则的制定,目的是使规则对自己更加有利。13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B. 已经形成综合性的城市群C. 大城市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D. 政府的城市化战略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答案 B解析 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只是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14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A.物资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答案 D解析 从图片可以看到“革命友谊”四个字,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手中拿着红宝书,也 说明我国当

10、时社会生活具有政治色彩。15. 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 露微笑,主题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你认为里根能看到的是( )A.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B. 中国青年崇洋媚外心态十分严重C. 中国改革开放,人们开始新的生活D.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快速发展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开始新生活。1984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喝可乐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年轻人崇洋媚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

11、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 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1953年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充分体现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 纲中指出:我国也只有建立了重工业,才能使全部工业、运输业以及农业获得为发展 和改造所必需的装备,才能自己制造火车头、钢轨、货客运汽车、远洋轮船和飞机;才 能自己制造轻工业的精密机器,扩大和建立新的轻工业;才能生产农业机器和化肥,改 造古老的农业;才能建立现代国防工业,不再受帝国主

12、义的欺辱。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指出:有了头年的计划,又要有第二年的计划; 有了年度的计划,又要有季度的计划;有了季度的计划,还要有月计划。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解决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 了。” “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 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 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 表现。”材料三宣传画和报纸一一时代的脚印At肌中無中央找于在农村问縣的捉谡#请回答:(1) 结合材料一扼要分析“一五”

13、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8分)(2) 材料二中关于编制经济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问题,毛泽东有何见解?(4分)(3) 材料三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是否遵循了材料二中所提及的原则?为什么?(8分)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答案(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 坚持综合平衡;尊重价值规律。(3) 没有。“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挫折;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的理论及其实践,是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对变革生产关系采取了主观

14、随意的态度,不仅企图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企图超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解析 第问,从重工业的地位、建国初重工业现状及其必要性方面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第(3)问,解题首先要判断两图片反映的史实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多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下列图文 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小高炉”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勿車工业轻工业1巧2年1957年材料三深圳的变化据你推测,材料一图片中的现象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从

15、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8分)(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6分)(3)分析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4分)答案(1)背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增强国防力量, 维护国家独立。(3) 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利于解放(4) 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也是一次革命,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