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559158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炼演讲的主题的方法 公文主题提炼的原则和方法 htp:/加入收藏 一、基于深入的实践和丰富的材料 对于主题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我们前面提到,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似乎主题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只有这样的认识还是片面的,主题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辩证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按照这个原理,主题作为正确思想,只能来自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这一概念,带入写作学之中,主要靠材料来体现。

2、首先,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事实、数据和局部认识,对于写作来说,就是材料。其次,不管是记忆中的材料还是文字化的材料,都不过是实践的观念化形态或物化形态。因此,我们既可以说主题来源于实践,也可以说主题来源于材料它是在深入的社会实践或者说是在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之后形成的。 这样看来,材料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在主题尚未产生、确定之前,材料是第一位的,它代表着存在和现实,而主题是意识,是第二位的。而主题一旦确定,也就是说,一旦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主题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能有效表现和支持主题的材料就使用,相反则不用

3、。这时,主题又取得了支配材料的统帅地位。 在主题产生的过程中,材料是否全面、丰富(实质上也就是实践是否深入),直接决定着主题是否正确、深刻。所以我们说,主题的提炼,首先要基于深入的实践和丰富的材料。 二、深入开掘事物本质 人的感官所反映的,永远只能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提炼主题,要摒弃表面现象,努力开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加工提练,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提练主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三、时代的眼光和新颖的角度 提炼主题,还必须站在时代的

4、高度,才能精确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意义。这首先要求要把反映对象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去思索、去表现。譬如,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全民正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这样的时代精神,在任何公文中都应该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缺少了这一时代精神,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提炼主题还要求寻找新的角度,以便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写出新意。 四、主题的获得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毛泽东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这

5、样深刻的哲理性认识,但他们对文章主题需要反复提炼,也有自己的认识。元代人就曾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陈绎曾:文说(引戴师初语),见古人论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月版,第1页。当然,古人所说的三番过程,只是一个大致规律,不可理解得过于拘泥。对于有些作者或题材而言,也许“第一番来者”就是精意因为作者对这一题材早已有反复的深刻思考,不必在作文时再从头开始。对于一些阅世不深、经验欠缺的作者来说,“第三番来者”有可能依然是陈言,还需要继续提炼下去。总之,提炼主题一般需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6、公文主题的含义和作用 tp:/www.xiexieban.om加入收藏 一、公文主题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作者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在公文中,行文机关,也就是法定作者的意图和目的,都是通过主题得以传达和实现的。 主题有多种名目,如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题思想、主旨,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还可以叫做中心论点和基本论点。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古人对文章的主题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不过,古人表达这一概念时所用的词语不是“主题”,而是“意”或“旨”。早在南朝宋代,范晔就对“意”和“旨”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

7、流。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见古人论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18年版,第120页。 晚唐诗人杜牧和清代哲人王夫之有关立意的言论,更是频繁被人引用: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文愈乱,如入,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杜牧:樊川文集答庄允书。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这些文字都强调了“意”或“旨”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清代的刘熙载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主旨与全文的关系: 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

8、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刘熙载的话如果用于文学创作,其合理性颇可疑红楼梦的“主脑”恐怕就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他这话用于揭示公文中主题的特征,是十分准确的。 结合古人的论述和当今的实践,我们把公文的主题作如下阐释: 所有的公文都必须有主题; 主题是公文表现的思想观点、意见态度,是明确的理性认识; 公文一事一文的特点决定着其主题是集中、单一的。 二、公文主题的作用 (一)主题决定着公文的价值 一篇公文,能否对事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否合理地处理

9、事件、解决问题,能否以深刻的理性认识启发读者、教育读者,这些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而这一些,都主要取决于公文主题是否正确、深刻。 正确是对公文主题的启码要求。所谓正确,就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具体说,要能够肯定先进,否定错误,把握现实,预测趋势。 深刻是对公文的高标准要求。公文的主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判断上,而应该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应该站得高、看得远,见凡人之所未见,发凡人之所未发。 (二)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 一篇完整的公文,由五个要素组成。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在这五个要素中,主题占据核心地位,它是五个要素

10、中的灵魂和统帅。 1.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 与一个事件、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材料和观念材料都是十分丰富,甚至是不可穷尽的。这些材料,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完整,有的散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典型,有的一般。那么,哪些材料应该选用,哪些应该舍弃。哪些材料详用,哪些材料略用。这一切,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作决定。 2主题支配公文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结构的安排。一篇文章总要有脉络、框架,要有层次、段落,要有开头、结尾,要有过渡、照应。这一切究竟如何安排,取决于主题的支配作用。表面看起来,主题是内容,结构是形式,但是二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统一性。主题作为一个思想认识,它如果呈现纵向

11、深入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递进式结构,否则无法完成对它的表现;它如果呈现横向拓展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横式结构,否则也不可能有效传达出主题来。 3.主题制约着公文的表达方式 公文写作的表达,或者是摆事实,或者是讲道理,或者是作解说。摆事实用叙述,讲道理用议论,作解说用说明。这些表达方式,实质上都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摆事实是用实践证明主题;讲道理是用判断、推理的方式来揭示规律;作解说是用科学知识来证明主题的正确性。一个特定的主题,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因此,主题制约着表达方式的选择。 4.主题影响着文章的遣词造句 古人有“言授于意”的说法,意思是语言的运用要由思想内容来决定。一方面,思想要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没有词汇,就没有概念;没有语句,就没有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必须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传达。这道理是十分明白的。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