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550235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955字)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

2、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10.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

3、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18.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19.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20.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2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22.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23.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24.肝者,罢极之本

4、,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25.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26.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27.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28.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29.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30.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31.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32.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33.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34.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35.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

5、斋直指方论病机赋)36.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37.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38.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39.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40.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41.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4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医经典语录2(689字)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

7、言论)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14.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15.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1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中医经典语录3(261字)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6.春捂秋

8、冻,无病无痛。中医经典语录4(251字)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玻(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中医经典语录5(2448字)1、男女有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与血,以其数脱血也。”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2、人生有序婴幼儿

9、期:“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护养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用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中病即止。青壮年期:“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男子三十二岁左右)“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劲强、身体盛壮”。此期可耐药石,故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老年期:“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女子四十九岁,男子五十六岁左右,便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3、顺天时以养生“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

10、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次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4、按月廓盈亏而补泻“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

11、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黎明清晨,适当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安静凝敛,少作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柔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人以水谷为本。”不同的食物可以造成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

12、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已,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7、谨和五味而调饮食“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本源,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

13、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8、运行气血多运动“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息孤危。”人之血气,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故善养生者,必调和血气,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推拿、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运动养生,

14、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9、平性怡神善天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有助于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每致气机递乱或郁闭。养生旨在静神,道法自然、怡情养神;少私寡欲、清心宁神;抑目静耳、逐扰安神;开朗乐观、怡情畅神;陶怡情志、平性怡神;保精益气、养心舍神。10、上工治未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一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前者主要内容就是摄生,正说明了摄生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摄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调摄精神形体,提高防病机能;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治未病的另一个意义是:既病防变。外邪侵入人体以后,如果不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