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544962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料库视角下“声声慢两种英译文比拟研究简要: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洛(Kenneth Rexroth)翻译的?声声慢?英译文本,研究方法那么以语料库语言学为根底,从译文中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篇建构三个方面对两个译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洛(Kenneth Rexroth)翻译的?声声慢?英译文本,研究方法那么以语料库语言学为根底,从译文中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篇建构三个方面对两个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比拟、评估和考证。本研究证明:同一源语文本,就 T 型译者风格而言,不同译者的译文风格明显具有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又主要表达在译者采用显化或隐化翻译策

2、略,从而凸显出译者选词或者构句差异性;译者风格迥异主要是由于翻译实践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对原文进行操控和重组所致。关键词:译者风格;许渊冲;肯尼斯雷克斯洛;语料库;?声声慢?严丽; 严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05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一个局部,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对其诗词的研究自然也应该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对国内主要学术论文数据库进行统计后,笔者发现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内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对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和论著。 这些研究和论著中,如:孟兰(2022)根据图式理论来探讨李清

3、照词的英译文本;张李贝(2022)是基于语料库对李清照词英译进行研究;龚晓斌教授(2022) 也是采用语料库方法探讨了李清照词的三位英语翻译者的翻译风格。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研究者中郦青(2022)系统全面地梳理和研究了李清照词的英译本。 ?声声慢?历来是李清照词中为人称道的佳作,全词因此也成为很多译者进行翻译实践活动的对象。 ?声声慢?英译现在已经有 16 个版本(张琰,2022)。 所以,?声声慢?的英译研究也应当纳入研究者们的深入研究范围。 在相关研究中,探究?声声慢?的英译文章大多数是选取不同译者的英译本进行比照、研究。 研究者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从文化、译者文化身

4、份、文化意境、翻译质量评估等角度宏观地探究?声声慢?英译文(匡桂阳,2022;徐琼,2022;项利,2022;丰玉芳, 2022),其二,从音韵、结构的比照及字词的使用等微观方面把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刘清华,2022;丁莉,2022)。 前面提到,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张李贝和龚晓斌对李清照词英译进行了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主要是以李清照词?如梦令?渔家傲?醉花阴? 等作为主要语料对象,?声声慢?还没有作为唯一完整的语料对象出现在他们的论文中。 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以语料库为研究方法,针对?声声慢?的不同译者的英译文风格进行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风格研究方法最初是由 Mona Bake

5、r(2000)介绍到翻译研究中的,自此以后,该方法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 Munday(2022)在其根底上提出要考虑译者翻译风格和译文产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与关系。 译者风格 (translators style) 被 Saldanha G (2022)分为两大类:S 型译者风格也称为翻译文体(translation style)和 T 型译者风格。 T 型译者风格研究重点在于探究特定译者惯有的一些语言技巧, 而 S 型译者风格或者翻译文体考察的是译文与原文的差异性和共性研究。据此,本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选取?声声慢?两种不同译文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译者在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所发挥

6、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针对译者风格(T 型译者风格)进行考察。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从新的角度探究?声声慢?英译文译者风格,以此为李清照词英译研究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二、研究对象选取及语料参数设置(一)研究对象选取本研究选取考察的语料对象是中国学者、 翻译家许渊冲(19212022)和美国诗人、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洛(Kenneth Rexroth/王红公)(19051982)的?声声慢?译本。 以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文为根底,该研究自建一个小型比拟语料库。 许译文最早见于 1990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宋词一百五十首?中,肯译文那么于 1956 年在?汉诗百首?(One H

7、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中面世。 该研究语料选取具备以下特点:(1)?声声慢? 原文是李清照词代表作之一,属于中国古代典籍,其不同译者的英译文被作为语料对象进行研究,使得该词的译文在译界成为学术热点;(2)译者分别是中国翻译家、学者以及美国翻译家、诗人,他们分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类译者类型;(3) 两位译者的译文在风格上有很明显的差异性, 值得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 简而言之,本文语料样本的选取是有一定科学性和代表性的。(二)语料参数设置本文主要从选词、词汇频度、词汇密度、词汇长度方面着手,对许渊冲和肯尼斯的?声声慢?译本进行 T 型译者翻译风格研究、 分

8、析。 本研究中的统计比照数据主要来源于 Antmover 1.0 语料分析软件。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平行比对,以期比拟、 分析、 归纳出两个译者翻译原诗时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异同,从而探究两位译者在表达原诗的思想、风格方面的迥异和特点。三、?声声慢?两种译文的语料库分析、研究步骤(一)译文形符及类符的统计及分析次进行比对。 该语料分析软件具有一种简化的英语语料分析功能,可以进行词频统计、词汇索引。启动该软件,导入许译文和肯译文纯文本格式语料, 可以获得下面两位译者译文词汇比照统计数据(表 1)。表 1 数据显示,许译?声声慢?的形符数比肯尼斯译文的形符数要大,而类符数/形符数比肯尼斯译文却远远高

9、于许译文。 Mona Baker 研究译者的翻译风格时,采用了类型符的比值对译者的用词风格、 习惯和文体进行描述。 在特定的文本里, 类符和形符之间的比率被称为类型符比值(Type/Token Ratio,即 TTR)。 文本用词更加富于变化,词汇量相对较大都表达在 TTR 比值上,TTR 越高说明文本可读性越高,反之亦然。表 1 显示肯尼斯译文的总词汇数不多,但是其 TTR 比值跟许译文的 TTR 比值比照,更接近原文的 TTR 比值,也就是说从译文的整体用词看,肯尼斯译文的词汇变化更频繁,传达的信息量更丰富,译本更具可读性。 比方,原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肯尼斯英文用了两个特

10、殊疑问词“what和 “how而许译文只用了“what一个疑问词。 又比方,“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句中尽管肯译文用了 6 个英文词汇,许译文用了 12 个英语词汇, 但是肯译文的用词全部是实意词,许译文的 12 个英文词汇中包括 6 个虚词,从这里同样可以看出肯译文的选词更丰富、复杂。 从 TTR 值的比对来看,两个译者的翻译差异性在于, 肯尼斯是美国后期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作为一个诗人,他在翻译?声声慢?时常常会把原诗用作自己创作的素材,发挥他诗人的天分,对原文进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和变通。 这也导致了肯译文在总篇幅比许译文短的情况下,他的译文 TTR 比值还是高一些。 许译文形

11、符数有 134 个,比肯译文多是因为,许渊冲在翻译该词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显化翻译策略(explication)。 一种文体翻译策略那就是显化翻译,这种翻译策略是将在目的语中隐含的,却可以从语境和情境中推测出的信息清楚明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翻译方法1。许渊冲采用这种翻译策略是为了把原文内容和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楚、具体。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篇章短小的特点要求无论是诗人, 还是翻译诗歌的译者都需要反复修改推敲自己的作品。许渊冲正是在不断的炼字、炼词、炼句、炼意的过程中采用显化翻译策略突出自己翻译效果。例如,词中开头局部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肯 译 文 :Search. Sear

12、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许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以上例句是十四个叠字,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宋词的音韵美和词人的才华。肯译文通过词汇变化和重叠,使英译文到达了强化的效果,创造出译者想象中的一种悲凉意境。这样肯的译文形符(Tokens)就比许译文少,而许译文那么是通过增加词汇, 阐释原文叠字的意思使信息量更大,

13、 从而形符也随之增多。由此可看出许译文采用的是显化翻译策略,把原文中的隐含信息加以阐释和说明,使译文在目的语中更加明了、具体。(二)译文词频统计及分析各个类符 (Types) 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就是词频(Word Frequency),它被研究者们用来考察、分析不同词语的使用频率。冯庆华曾经提出,诸如“the“of的词频能够反映出词组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假设译本中“the和“of的词频较高,那么说明该译本的语体偏正式2。 本研究利用 Antmover1.0 语料分析软件统计出两个类符的频次, 同时比对两词在美国的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表 2 数据说明,许译文中“the和“of的

14、用词频率和 BC 中的词汇使用频次更接近, 说明许译文在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中比拟接近英语母语的使用者, 他的译文对目的语中的读者而言也是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相比拟,肯译文两个词的使用频次稍微偏低,这说明肯尼斯坚持自己的翻译主张:译者把源语 诗 歌 翻 译 成 目 的 语 诗 歌 是 一 种 认 同 行 为 (an act of sympathy),也是对自己译作的一种肯定和认同3。 所以肯译文的很多地方保存着原文的风格, 在真实再现原文的同时选择了忠实于原文的隐化翻译策略。 他的译文从语体的正式化角度讲,肯译文没有许译文那样接近英语母语,也没有许译文那样流畅易懂。许伟指出:“在翻译批评中, 有的

15、高频词可以反映出文本作者或译者的用词习惯。4而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人称代词 的 使 用 都 是 语 言 照 应 机 制 不 可 或 缺 的 高 频 词 汇 。 哈 桑(Hassan)和韩礼德(Halliday)5把英文里的人称照应系统、详细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在英语中,人称照应非常重要。据此,表 3 将统计肯译文和许译文中的人称代词使用频次。上面数据说明, 许译文和肯译文主格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比拟接近,许译文代词词频总比率是 5.97%,而肯译文那么为 6.78%, 这说明两位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都是按照英语语法偏向于用人称代词的习惯进行语言重构的。 在人称代词翻译的处理上

16、相对来说, 肯译文和许译文均把原文的主语显化出来,这样两种译文在篇章衔接上更具逻辑性和结构性。韩礼德和哈桑6认为,无论什么话语,要成为一段语篇的话语就必须具有篇章性(texture)。 两位译者代词使用率的接近程度反映了两位译者在语篇重构中注意到, 一个语言成分和另一个能够相互阐释的篇章衔接关系。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语言学者指出语篇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衔接。据此,两位译者的译文具备语篇生成的条件,符合翻译这一特殊行为。翻译就是译者在兼顾两种语言的风格和语篇功能对等的情况下, 把源语用目的语表达出来的实践活动7。(三)词汇长度及词汇密度统计与分析 1. 词汇长度统计与分析通常情况下, 一个文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