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541336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1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2010年12月31日前适用)序号产品类别储能装置种类技术阶段1锂离子动力畜电池发展期2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成熟期3混合动力乘用车铅酸蓄电池成熟期4锌空气蓄电池起步期5超级电容器发展期6液压/气压储能装置发展期7锂离子动力畜电池发展期8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发展期9混合动力商用车铅酸蓄电池发展期10锌空气蓄电池起步期11超级电容器发展期12液压/气压储能装置发展期13锂离子动力畜电池发展期14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起步期15纯电动乘用车铅酸蓄电池成熟期16锌空气蓄电池起步期17超级电容器起步期18锂离子动力畜电池起步期19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起步期20纯电动

2、商用车铅酸蓄电池成熟期21锌空气蓄电池起步期22超级电容器起步期23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 车燃料电池起步期24氢发动机汽车起步期25二甲醚汽车起步期注:1.技术阶段的划分主要以储能装置种类为依据2.采用电-电混合方案的汽车,其技术阶段的确定以储能装置中技术阶段较低的一 种为准,如:采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电-电混合方案的纯电动商用车,其技术阶段确定为起步期;采用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电 -电混合方案的乘用车/商用车, 其技术阶段确定为起步期。3.目前表中所列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括锰酸锂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和磷酸铁锂 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两种类型。如果有企业申报采用其它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产品,

3、需 临时提请专家委员会确定技术阶段。附件2: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一一一生产能力和条件1应有必要的生产场地、存储场地或设施及适宜、整洁的生产环 境。2*生产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能力应当与产品特性要求相适合。应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所必须的专用设备、工装和工具,制疋和头 施安全防护措施;必要时,还需有充电设备。二二二设计开发能力3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统一负责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开 发工作。应当配备与设计开发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跟 踪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能够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 准、法规进行跟踪、评价和转化;能够完成系统开发、整车匹配等工作。4建立适于本企

4、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和指导具体设计工作的设 计规范及作业指导书,内容至少应当覆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整车设计 全过程、技术文件管理、标准化等内容,且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可在常规汽车的设计开发流程中予以体现,要突 出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相关的环节和要求。设计规范应能够指导自制和改装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验证、采 购总成部件功能与性能要求的开发和确认等工作;至少覆盖整车控制、 电机控制、变速器与动力耦合装置控制、车载能源管理、车载充电管理、 通讯和数据交换等系统和子系统功能与性能要求的设计开发等工作。5*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 的核心技术。应理

5、解、享有所掌握的核心技术的技术原理、结构、功能和性能要 求、控制方法、通讯和数据交换、失效模式和安全风险以及测试评价方 法、主要故障模式的诊断和解决措施等。此外还应理解、制定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各系统 的边界划分与接口定义等。对于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应具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至少包括设计更改 权和使用权)。6*应当具备与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相适应的试 制能力,包括与企业自身研发工作相适应的试验验证能力。7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开发的输入应当充分适宜;产品和制造过 程设计开发的输出应当以能针对设计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应当对 其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保存相应记录。8在实施

6、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更改(包括由供方引起的更改) 前,应当重新进行评审(包括评审设计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 品的影响)、验证和批准,适当时应当征得顾客同意,并满足生产一致 性要求和产品追溯性要求。三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9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严格按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或相关工艺文件操作。应当建立和落实人员能力评价和考核制度,并保持适当的记录。10应当为重要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编制检验规程或检验 作业指导书,并按规定的项目、方法、频次和限值进行检验和验证,对 安全、环保、节能等法规符合性、顾客特殊要求、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 项目要求应当特别关注。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

7、程,应当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工艺要求 和控制方法,规范操作,并实施过程监视和测量。11应具备动力电池系统及驱动电机系统的电气性能与安全、温度测量、危险气体浓度测量等项目的检验设备以及整车安全检测线。应具有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检验能力,至少包括控制器(控制单 元)硬件及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的测试能力;应具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相关的主要功能、性能的检验能力,至少包 括动力性、经济性(能量消耗)等方面的测试能力12应当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方至整车出厂的完整的产品追溯 性体系。当产品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发生重大共性问题时, 应能迅速查明原因,确定召回范围,并采取必要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 备件时,应当

8、能迅速确疋所需备件的技术状态。13*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总成)应当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经 过确认的技术规范的要求;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的产品还应当满足生产一 致性要求。当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包括人员能力、生产/检验设备、 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总成及其供方、生产工艺、工作环境、管理体系 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产品仍能满足原要求。四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14应当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 (企业内部人员、特约销售和维修人员、顾客或使用单位的人员)、销 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维修服务提供、备件提供、索赔处理、信息反馈、整车产品召回、整车和零部件(如电池)

9、回收、客户管理等内容, 并有能力实施。其中,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的要求仅适用于成熟期产品。15维修服务、备件供应当满足所有客户要求,能保证在产品的使 用寿命期限内、在企业承诺的限定服务时间内向顾客提供可靠的备件、 维修和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体系除能独立完成或与供方协作完成与常规汽车相同的售 后服务项目外,还应具备控制系统及子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维修服务 能力;应具备车载能源、驱动系统、车载充电机等其它系统和总成的基 本故障诊断能力和更换能力。对起步期和发展期产品,售后服务承诺内容应当充分适宜,明确传 达给有关方面,并严格履行。16应当建立质量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对起步期和发展期产品,企业应当为每

10、一辆车建立档案,对车 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以适当的方式、按规定的比例对车辆运行状态实 时监控,并对车辆质量信息进行官理。五零部件米购管理能力17建立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相适应的零部件米购及管理体系,能够 确定评价标准,对供应方进行评价和选择,并从评价合格的供应方采购。 其评价内容包括产品安全性、供方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能力、制造和检 验能力等,并保存相应记录。注:1 表中准入条件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标注“ *”的条款为否决 项。2 .判定原则:(1)现场技术审查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不超过 20%审查结论为通过;(2)当现场技术审查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

11、可在 2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审查结论为 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申请企业 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 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附件3: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标准目录(收录到2009年4月1日)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GB/T 4094.2-2005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2GB/T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18384.1-20013GB/T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18384.2-2001护4GB/T18384.3-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5GB/T 18385

12、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20056GB/T 18386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20057GB/T 18387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 30MHz20088GB/T 18388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20059GB/T18488.1-2006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10GB/T18488.2-2006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11GB/T 19750-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12GB/T 19751-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3GB/T 19752-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14GB/T

13、 19753-2005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15GB/T 19754-2005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16GB/T 19755-2005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17GB/T 19836-2005电动汽车用仪表18GB/Z18333.2-2001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19QC/T 741-2006车用超级电容器20QC/T 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21QC/T 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22QC/T 744-2006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畜电池附件4: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准入申请书 申请企业名称(盖 章):联系地址:邮政编码

14、: 联系人:务:电话:真:、电子信箱:填表日期:年填表须 知1. 填写本申请书应确保所填资料真实准确;2. 本申请书用墨笔或电子方式填写,要求字迹清晰;3. 本申请所有填报项目(含表格)页面不足时,可另附页面;4. 请在本申请书所选“”内打“V”。企 业 声 明1. 本企业自愿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2. 本企业自愿遵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及相关文件的规定;3. 本企业自愿如实提供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现场技术审查、管理、监督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并为其审查工作提供方便。申请企业法人代表(签名):申请企业(盖章):年月日、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盖 章)企业性质国有集体中外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其他注册地址生产地址法人代表产品商标企业公告序号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总数(人)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相关的资产情况(单位: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