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446006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总.小学校长通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来自教育部北师大根底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科书与课程资研究室、教育部根底教育司课程资开发中心、教育部北师大根底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组核心成员和高密试验区课改专家做了关于“新课程理念”、“课程资的开发和利用”、“国家根底教育改革透视”、“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新课程施行中的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报告,此次培训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感受最深的就是新课改下“课程”“教学”“评价”的详细定位。一、新课程观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开展”,表达“以人为本”。以往大多数老师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

2、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这种认识最大的弊端是:老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确实定性和简约性,这恰恰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匹配的,可以说,以往的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而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与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好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历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根底上,实在反映学生生活经历,努力表达时代特点。此外

3、,新课程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在地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开展。二、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动、开展”的教学观,表达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对课程改革的照应。长期以来在教学理论中,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打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考虑,经历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到达共识,共享,

4、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开展。三、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开展”的评价观。此次培训中深入地对新课程的教育评价进展分析p :“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开展”“评价就是教育过程”“评价本身就是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开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鼓励与改良功能,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老师、学校在开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鼓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老师,学校内在开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做一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通过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通

5、识培训,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我校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究,我觉得作为一线老师,走进新课程,顺应新课程,可多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点:新课程呼唤老师对原创教材课本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种载体。教学的根据是新课程标准,而不是新教材。而老师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教材的信息与素材要靠老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和空白靠老师去完善,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老师去创造。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要对教材进展大胆的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第二点: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答复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更多的动人场面是在学生身上表达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引导

6、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指引学生整理知识,激发鼓励学生去联想、去创造。给学生知识只是给了学生一双眼睛;而给学生视野和方法才给了学生一台“显微镜”,他们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更有用的东西。第三点:新课程呼唤能不断“刷新自我”的老师。新课程条件下,许多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要靠老师去创造。老师应终身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不断进步,使自己具备相应的知识构造、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第四点:教学是个不断变化开展的过程,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一种形式。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施行教学,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敢于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第五点: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很多的想象、考虑,也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应该说这些想象、考虑和困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