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应注意的原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457282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应注意的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应注意的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翻译应注意的原则所谓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 订本),1999年,1549页)因此,谈翻译原则即是谈翻译标准古往今来,许 多中外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译原则或标准,如古希 腊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M. T. Cicero)的解释员式的翻译和演说家式 的翻译,近代英国诗人兼翻译家德莱顿(John Dryden)的直译,”释译与 仿译,当代美国译论家奈达(E. A. Nida)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我国 古代佛经翻译家支谦和道安的直译,鸠摩罗什的意译,清末严复的信,达, 雅,当代学者张培基的忠实,通顺,许渊冲的音美,形美,意美等等,不胜 枚举.面对如此众

2、多,差异很大甚至是两相对立的翻译原则,翻译学习者,教 师以及实践者应当何去何从我们认为,翻译原则的确定取决于许多因 素首先是时代文化语境因素不同的时代对翻译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 有适合一切时代的翻译准则例如我国古代从西域和印度输入佛经,是服 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麻痹控制百姓思想的需要由于经典本身的神 圣性以及本土的儒道思想包含有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因素,直译与归化 式的借用就成为持续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的主流原则到了清朝末年,时 代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通过翻译输入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为了 以夷制夷因此,严复,林纾等人的翻译突破了佛经翻译所依循的直译和 严格的意译,采用了溶合增,删,并,改,述,

3、评等手段的灵活翻译策略,即当 代学者黄忠廉先生所谓的变译,吸取原著精华,甚至锦上添花.翻译原则还受翻译自身因素的影响,如翻译的类型,翻译文本的类型, 翻译的目的与动机等等口译与笔译的原则显然不同文学文本的翻译同 科技文本的翻译原则也不完全一样同是文学翻译,作为教学用途的翻译 与作为艺术欣赏的翻译原则也不一样同是科技翻译,商业与非商业性的 翻译原则又不一样翻译原则是一个多层,多元的系统集合,就像一座大 厦,由一个基座以及位于其上的许多不同单元构成谈翻译原则,只能就 事论事本书探讨的是笔译(传统意义上的全译)的基本原则.依附于当代文化语境的翻译,其原则仍然脱不了一个信字,即忠实. 无论什么类型的翻

4、译,基本的忠实是必须的否则就成了创作或四不象. 关于忠实的内涵,朱光潜先生在其文章谈翻译中说得很透彻: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做到原 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 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也还是不信所谓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 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 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和无间所以对原文 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 实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易做到.(翻译论集,罗新璋编,19

5、84年,第8 页)语言的扦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时代社会,民族心理,知识架构, 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翻 译的求信,准确地说,不过是求似而已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 修辞,风格等方面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 也较易做到而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 难以企及的梦想.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 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形式与意义好 比鱼和熊掌,常常不可兼得.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家族,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 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其间没有丝毫

6、的渊源与联系如果原作特点 体现在语言形式之上,该特点的再现将非常困难例如我们中文里可以用 字词表示情感,到了英文里不得不用语调赵元任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 他说汉语的委婉说法好是好,翻译成英文最好是用一种雁颈式语调,lts good / (but)不过,这样子就是把中文的字译成英文的调了.(罗新 璋,1984:735)按照赵先生的意见,貌似形义兼顾的(As for being) good , (it) is good,不能算翻译可见,形义完全的等值不符合英汉语的实际情 况,机械地追求形义对等对翻译实践极其有害,是翻译的大敌.英汉对译的原则只能是:意义的等似以及在保证意义等似前提下的 形似这里的意

7、义包括概念意义,隐含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修辞意 义,风格意义,语用意义等.意义是个复杂的系统,牵涉到情感态度,价值观 念,风格语用等很多方面,有时可以做到对等,有时只能求似关于意义传 译之难,我们将在汉英对译四大疑难一章讨论英汉语间的形似,不是 语言外形相似汉语是四角棱正的方块字,英语是字母文字,它们之间的 语言外形不可能相似;关系亲近的英语与法语,汉语与日语的对译有时或 许可以做到形似英汉语的形似其实不过是语词基本意义的对应,原文核 心词语的完全保存以及词序的基本一致例如汉语句子我住在北京,英 语表达此意的方式与汉语相同,因此可直译为:l live in Beijing.显而易见, 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毫无形似可言,只不过在意义上逐词对应,且词序 一致形似包括语言形式的完全相同和大致相似,后者指译文用词相对 于原文可略增或略减,允许词序适当变动,如I lived in Beijing.可译为 我曾在北京住过.至于达与雅,视原文而定原文达雅,则译文达雅,原 文不达不雅,则译文亦不达不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