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452141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统编新教材必修下七单元红楼梦专项检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

2、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

3、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

4、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四十五回,宝玉冒雨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

5、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的人物塑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简单重复地写出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B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

6、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仅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更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出来的。 D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B本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贾探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探春是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这样的人更显真实。 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文中人物多达几百人,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至少几十人。 B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我们就要改变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方式,否则,塑造的人物就会千篇一律。 C红楼梦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式不同,但是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却很鲜明,甚至无关紧要的人物轮廓也很清晰。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切动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

8、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

9、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

10、。“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

11、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

12、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

13、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

14、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是

15、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 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 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 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