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4491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检测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艨艟(mng chng) 乘骑(q) 挐一小舟(no) 溯迎(s)B强(qing)饮) 战舸(k) 倍穹(qing) 僦赁(ji ln)C更(gng)定 拥毳(cu)衣 罗绮(y)溢目 逢候骑(hu)D沆砀(hng)(dng) 四马塞(s)途 倏尔(sh) 荷(h)锄归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既望(农历八月十五日) 方其远出海门(刚好) 际天而来(连接着天)势极雄豪(雄伟豪壮)B更定(晚上八点以后) 鸟声俱绝(绝迹) 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制成的衣服))上下一白(一片白)C江干(江岸、江边) 焉得

2、更有此人(哪能)倍穹常时(高出一倍) 僦赁(僦:没有意义。赁:租用的意思)D草木长(草木丛生) 征蓬(飘飞的蓬草) 长河落日圆(黄河) 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3、对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 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平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4、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

3、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5、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B

4、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百:艨艟数百 腾身百变6、下了课文、作者、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使至塞上 王昌龄 唐朝B观潮 周 密 东晋C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明末清初D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南北朝三、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每个1分,共3分仅如银线( ) 吞天沃日( ) 则一舸无迹( )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 皆披发文身( ) 珠翠罗绮溢目(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倏尔黄烟四起( ) 余挐一小舟( ) 客此( )(11)拥毳衣炉火( ) (12)雾凇沆砀( )( )(13)焉得更有此人( ) (14)及下船( )(15

5、)带月荷锄归( ) (16)大漠孤烟直( )(17)仍怜故乡水( ) (18)徙倚湖山欲暮时( )(19)晨兴理荒秽( ) (20)三年多难更凭危( )( )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方其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仅如银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恒玉系腰”这是也.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拥毳衣炉火(1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五、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

7、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2.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3.。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答:(二)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

8、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5。“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