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448817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类别:小学数学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水平的培养论文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教给方法和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开发其智力,发展其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思维的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

2、,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提出问题是一种探索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教给方法和提供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开发其智力,发展其思维。学生提出问题水平的培养,个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创设情境,鼓励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任务及须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到达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这很大水准上依赖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生产、生活中的例子,课堂出示的实物或教具,学习活动中的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都

3、能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以巧妙的形式体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此类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思维火花持续,进而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很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即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表现两种情境: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

4、。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课堂中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提出问题。二、教给方法,引导会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持续地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难以涉及到有价

5、值的内容,或提很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无须任何计算。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至关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圆的理解”时,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6、?”“井盖为什么是圆的?”“锅为什么是圆的?”“VCD光盘为什么是圆的?”“运动场上跑道的两端为什么是半圆形的?”等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所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水平。2、教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很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很多问题。”。如引导学生从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入手发现问题;又可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出发现问题等一众方法,引导学生去提问。如除法的计算,都是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再学除数是小数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分别是整数、小

7、数的除法式子,让他们寻找这些式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在哪里的问题。3、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缺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等问题。做完题后可提出:我检查结果了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模仿,从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提供机会,培养善问

8、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捕捉“问的契机”,引导学生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从而达到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1、让学生对课题提问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善于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

9、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为什么量角器要制成半圆形的呢?”“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让学生对课题提问,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就会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发展其创造性的思维。2、让学生对教材提问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

10、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如,有道习题: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教学时,在学生依题意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对此题提问,有学生发问:“为什么要化成带分数后再比较,不化成带分数就不能比较了吗?”学生能够这样质疑,不惟书,敢于挑战权威。让学生对教材提问,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对学生提问。课堂教学中,可留些时间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可采用分组竞争、争夺“智慧星”、争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多种游戏活动。实践证明,提供机会,让学生对学生提问,能充

11、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苏仙区廖王坪学校 凡红珍 139755288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