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445978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 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体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A.B.C.D.3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 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 的频率

2、为 1/16 , AA 和 aa 的频率均为15/ 32。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突变 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B.C.D.4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 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 a基因的频率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5 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

3、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D 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6 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抗锈病(T) 对易感染(t) 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 为 20% , Tt 为 60% , tt 为 20% ,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A50% 和 50%B50% 和 62.5%C62.5% 和

4、50%D50% 和 100%7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C.如果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8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 地区,携带者比例在 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 a的基因频率大约为 30%B.美洲黑人中a

5、的基因频率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9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而发挥作用10 .人类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的,其中 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为正常人的2倍;hh个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为正常人的5倍,一般幼年时就死亡。在人群中,每 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

6、一对夫妇曾生育 过一个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的孩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2种B.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C.在现有人群中,Hh基因型的频率为 1/500 D.预测在人群中,h基因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11.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 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

7、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12.如图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分界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 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 3个种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13 .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

8、有着 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 的方向发展。(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 AA占46% , aa占20% , 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 AA 占48% ,aa占22%,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解释原因: 。14 .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 2所示。请据图回答:网I笈悬赴,工色 浅工色 猊色 杂色 主要的昼因型孙发现型(1)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 A的甲

9、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A 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的 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选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 2中基因型 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 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15 .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 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 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 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0、(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如果大熊猫 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 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 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 等。(3)突变、和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 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 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 A和a的 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 Aa的频率(N)大约是( )

11、A. 0 NW100%B. 0VNW50%C. 0 N50%(5)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由 a变为 b、c、d体现了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1、答案 B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 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突变体起选择作用。2、答案 B解析 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 错误;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正确;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12、是不同种群基因库之间出现差异, 正确; 隔离、 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正确;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 错误。3、答案 D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干可知,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种群在连续自交 4 代过程中, 只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变化, 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答案 B解析 物种进化的标志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A 错误。 在无自然选择、 突变等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C错误。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与女性群体中的相

13、等, D 错误。5、答案 D解析 该突变类型会导致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 使昆虫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A 正确;昆虫发生变异,可能会产生抵抗该生物碱的种类,从而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 B 正确; 不产生生物碱的植物易被昆虫食用, 可能导致突变类型的基因频率增加, C 正确; 昆虫和植物共同进化, 最终可能导致植物和昆虫数量达到动态平衡, D 错误。6、答案 B解析感染锈病前,T的基因频率=20%+1/2X60% = 50%;感染锈病后,TT与Tt的比例为 20% : 60% = 1 : 3,因此 T 的基因频率=1/4+1/2 3/4=62.5%。7、答案

14、 D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称为共同进化,A 错误; 三倍体西瓜不可育, 所以不能称为一个新物种, B 错误; 当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时,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即该种群不一定发生进化, C 错误;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正确。8、答案 A解析 基因突变能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人群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 在一定外界条件下, 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根据题干

15、信息无法计算出 a 的基因频率。9、答案 D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 正确; 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B 正确;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内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正确;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 D 错误。10、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 Hh ,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3 种;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孩子(HH) 的概率是 1/4 ;由于在人群中,每500 人中有一个Hh 个体,故 Hh 基因型的频率为 1/ 500; hh 个体一般在幼年时死亡,因此在人群中, h 基因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11、 答案 C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低频性, 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是否将不断增加; 放归普氏野马, 增加了生物的种类, 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 不适应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