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44333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起作曲家刘湲的音乐,人们立刻会想到感人的热情、华夏民族的 铮铮铁骨之气、出自内心深处的震撼力以及异域风情等词汇。就像在 交响曲土楼回响、第一狂想曲为阿瓦山的记忆以及民族音乐 音诗沙迪尔传奇等作品中所感受到的那样,一般都会有深刻的内 容和文化内涵。但音乐作品的成功,并不单单是靠着激情,否则,豪 情万丈的人,就都成作曲家了。所以,我想集中谈一谈理性的思考和 得心应手的写作技术的重要性。比如,作曲家如何选择恰当的技术手 段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并体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又如何将“浮想联翩、 热情奔放”与乐曲从微观至宏观的组织结构进行合乎情理的整体把握 和理性控制?等。否则,其音乐就无法成

2、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了。2 0 10年6月12日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和浙江交响乐团共同主办 了一场刘湲作品音乐会思入云水间。我觉得刘湲的作品在这 些方面有许多可贵经验值得总结。所以,就从中选择了三部作品,来 谈谈刘湲音乐创作中的理性思考。一、咏竹咏竹是作曲家2 0世纪8 0年代的作品。关于咏竹的命 题,作曲家是这样解释的:“吹笛即为咏竹”但乐曲要表现什么?却 没有说。这就像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许多乐曲,由于先贤们相信音乐的 主要功能在于性情的陶冶、心绪的调理,所以并不要求音乐中要包含 有非常鲜明的语义。咏竹创作的年月,正逢中国许多人在追随西方现代音乐的热 潮之中。作者却冷静地认识到,要在广泛学习西方现

3、代作曲技术的同 时,继续重视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所以他写咏竹时,首先 想到了要从福建南音八骏马中取材,之后,又选定了中国传统乐 曲中最为重要的唐大曲“散、慢、中、快、散”式的结构,作为自己作 品的布局。该曲原为竹笛、古筝与电子合成器而作。这次在杭州,改用了大 笛、古筝与弦乐队。这可能是因为,大笛的音色更像南音的尺八;古 筝的演奏中也有不少类似南琵琶的音响;弦乐队可能容易使人想起南 音的二弦。从整体看,它们也比较接近中国丝竹乐的音响。以上,便是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关系的方方面面。 刘湲对乐曲出新的考虑也很明确。首先,必须打破中国传统音乐 “吹、拉、弹奏融为一体”的传统合奏形式。改用了西方室内乐

4、的多方 位结构思维。其次,他要求自己的作品要有比经典室内乐更多一些的 现代气质、色彩。为此,乐曲也精准地采用了一些现代作曲技术。比如,由于乐曲拥有三类不同乐器的音色,又分别采用不同陈述 方式以突出其“点、线、面”的对应,这些条件对经典室内乐写作而言, 就大体够用了。但是作曲家仍感如果仅拘泥于此,作品的个性还是不 够鲜明,声部之间调的关系也不够灵动。所以,他又特意为三类乐 器设计了三种并不相同的音高组织方式 当大笛用雅乐音阶吹奏 旋律时,古筝的颗粒性音响却采用了一种新的人工音阶从大笛的调式 风格中“剥离”开来,这个人工音阶不仅使它拥有了“异样的语调”,而 且,还帮助古筝那颗粒性的音响会不时地从背

5、景声部中跳出,格外醒 目。于是,人们注意到了古筝。我听现场有人在嘀咕:“这古筝怎么好 像有一点日本味儿?”人工音阶的出现,还使古筝与大笛声部间的调 性关系出现了有趣的“浮动感”,色彩也因之变得丰富起来。弦乐队作为音响的“第三类型”,具有“面“的特征。作者采用了4 0个声部细分的方式(第I小提琴与第II小提琴各自分成10个声 部;中音提琴和大提琴各自分成8个声部;氐音提琴分成5个声部), 编织出极其细腻的泛调性和带有微分音式的音响,那些平行进行的音 簇,使乐曲的调意几近丧失,而乐队也正是依靠着这类新的音高体系 写法,铺陈出层层叠叠上上下下水的音流,与笛子旋律的音高走向相 互错落,此涨彼落,从而使

6、吹、拉、弹三方面的演奏都获得了“各 行其道”的表达。对于上面这些现代技法,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节目单中说, 竹笛“细腻勾勒出似工笔画的线条感”;古筝“似光影点状的音响造成画 面的浮雕挑空感”;弦乐队形成“瀑布式的音流,绘出面状的纹理”,结 果是“立体浮雕式的音层透出中国式木雕的韵律和浓郁的木香味”。但 如果你不这么想,也没关系。只要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一首具有中国 文化气质的作品,格调抒情、高雅而又明快就成了。即便你感到其中 有所谓的“日本味”或其他泛东方色彩,也会慢慢地习惯起来。这就像 几位游客同坐一条游船,边赏西湖美景、边品茶那样,即便其中哪位 是来自日本或其他亚洲国家,也会同样流露出愉悦

7、的心境无论是 艺术还是生活,人们都会越来越懂得和谐相处,和而不同。过去人们总是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大都是单面的:章回小说 是按照单个事件一一陈述;庙堂的建筑与菩萨一般也都只看正面;中 国传统音乐以单线条或同方向合奏为主因而,像咏竹那样,有 意识地突破传统,将作品设计为点、线、面和浮雕式的组织结构,并 通过新的、不同音高组织方式,使之彰显出各自的个性与魅力,从而 使听众的欣赏也多了几个方位,所以显得特别有新意。希望这部精品 能够引起更多演奏家们的注意。此类作品虽然不表现什么重大的政治 内容,但以其古朴而又清新的格调,同样能使听众的艺术品味得到升 华。若能引发某知音者反复玩味,也必定会其乐无穷。

8、二、台湾民谣抒情组曲 这是一套为琵琶与乐队写的组曲,已经在许多地方演出过了。从 选材和内容看,其特点是作曲家选用了六首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民谣作 为素材,分别以台湾曾经风行一时的五种文学体裁命名。如:第一乐 章散文,第二乐章言情文学,第三乐章武侠小说,第四乐章 诗,第五乐章乡土文学以及外一首青春悲喜曲。音乐创作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作曲家说:这部作品的整个设计, 都是反协奏和反炫技的。所谓反协奏,是指乐曲并不以独奏乐器为一 方,乐队为另一方,作相互对抗性的发展。在这部作品里,乐队只表 现为对独奏乐器的一种包容。所谓反炫技,是指乐曲并不追求高难度 的演奏技术,只想表现一般平民老百姓所关心和熟悉的那些内

9、容。虽 然做不到家喻户晓,但乐曲的技术至少是能为一般水平的乐队和一般 独奏演员所能胜任的。乐曲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独奏乐器可以 根据需要随机选定,即独奏家可以用琵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 条件,换以大管或其他乐器。这些想法和做法,都为乐曲的广泛传播 和调动更多演奏家参与到演奏中来,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作曲家 在写作时,也有意地令乐队为独奏乐器的演奏,留出了足够的音位和 自如演奏空间。2 1世纪是平民或普通人的世纪。艺术家愿意从,象牙塔”中走出, 真心诚意地为大家写一点“平易近人”和可以“雅俗共赏”的新作品来, 也是一种很时尚的艺术思想。但有本事做好这一点,也并不容易。我 很高兴地看到写

10、出了一套这么有灵气的作品。相信它会对促进海峡两 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音乐文化交流,不断发挥出积极作用。三、山河回响 大型交响乐合唱诗篇山河回响(三峡)是一部“大气磅礴、气 贯长虹、思想深邃、史诗铿锵的合唱诗篇,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千年 文明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在这里,听众们又找回了一个大 家所熟悉和公认的刘湲。该作品曾获国家“文华奖”交响乐比赛大奖, 音乐理论界也陆续发表过分析和评论性文章。如:人民音乐于20 0 8年第4期发表了吴春福的专题评论气壮山河的交响评刘 湲新作山河回响(三峡);之后,又有景作人的文章乐声荡漾, 山河涌动听作曲家刘湲新作三峡回响有感发表在音乐爱 好者2 0 0 6

11、年第2期。2 0 0 9年,在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研讨 会上,还有吕朋朋提交了学术论文,标题为论山河回响中单细 胞的核心结构力。至此,如果我再分析一遍,实在是有“炒剩饭”的嫌 疑。但这部从古人对祖国山河和大禹治水歌颂起始(见第一乐章歌词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集句自唐白居 易诗)一一到陈述三峡历代水路艰辛和水患之苦(歌词仍集自唐各大 家的诗)直至感慨今天三峡工程的伟绩(见第三乐章歌词“天连五 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和第五章“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均集句自毛泽东词),历史和文化跨度这样大的交响作品 人们总会在感动与震撼之余,悟出些什么。以下便是我感到

12、最重要的 几点。(一)让合唱真正参与交响:不是合唱加乐队,更不是乐队为合唱做序奏、间奏和伴奏。该作 品的最大特点和出新之处,就是在原交响乐队音响的基础上,又扩大 出一个人声音响部分,并将他们作为交响音乐的重要有机组织部分, 在流动中相互交织发展,以适应这部气势恢弘的交响曲表现需要。在我的印象中,刘湲在写交响曲时,通常会比较尊重交响乐队的 常规编制。这在他看来,也许就像西方人吃牛排要用刀叉,中国人吃 面条会用筷子那样自然。但是,如果内容需要写带歌词的交响曲时, 他也完全有能力和有魄力写出带合唱的交响曲。山河回响即是成 功的一例。它展示了中国人的英雄豪迈气概,它也使我们有理由认为, 我们的交响音乐

13、,已经与西方的交响音乐跑到一个水平线上了。该作 在交响手段的丰富性和乐队与合唱交织发展的多样性等方面,已超越 了他先前写过的一些作品,如土楼回响等。因此,其成功的经验, 刘湲需要总结,我们大家也需要认真研究。(二)让中国民族风格融化在交响音乐的血液里: 由于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技术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所以作品如 何才能具有民族风格,就成了作曲家们挖空心思想要解决的问题。其 中,交响音乐体裁的创作遇到的问题尤其突出。因为,在这类体裁中, 作曲家很难展示相对完整的中国民族旋律,又很难完全模拟或换以中 国民族乐队的乐器音色;此外,在乐思的发展以及纵向和声的处理方 面,我们也很难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找到比较

14、现成的经验,以至于我们 的创作过去常常被西方批评为:旋律是你们中国的,但和声、配器以 及结构方式都是我们西方的。好在刘湲的山河回响避免了这类 问题。他的音乐表里统一,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其音响都是中国的。 于庆新说他的山河回响新而不怪,也是这个原因。刘湲对民族音乐有一种自己的理解。他曾对我说:音乐语音与民 族性格直接相关。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多年就抱着五声音阶不肯放手? 那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决定的。咱们中国的五声音阶很大度(我理解是 因为不含小2、大7度和增4、减5度等尖锐的音响),包容性很强, 但有一点松散正像我们的民族性格那样。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刘湲进而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进

15、行了分析,并 提炼出足以代表这一地区的更具核心音调的材料来。这样,就保证了 刘湲在创作时,他无论需要注入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都能设法调出 与之相关的核心材料(即他自己所说的“音核”或“单细胞”)来进行音 乐创作。这些核心材料既成为作品基本风格的保证,又可以非常灵活 地予以加工变化。既可以结合成旋律,也可以为纵向音响乃至调性布 局等提供发展依据。同时,这些“细胞核”还能以机动灵活的形态出现 在乐曲的任何发展部位。但他又并不拘泥于此,根据需要,作曲家还 会在此基础上吸纳更多的音程作更多样化的艺术发挥。以下是我引吴春福的文章中所展示过的长江三峡地区民歌常见 的核心音调:而我想补充的仅仅是,其间隐含的

16、小七度音程(见gl f2) 在中国五声音阶乃至西南民间音乐中,也很具有特性,并在该作“山” 主题、 “水夫谣”等多个主题中得以凸显。乐曲的庞大和情节的复杂性决定了该合唱交响曲需要有多个主 题和多个曲折性戏剧高潮。但像这样大型作品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 是难以对乐曲进行总体把握。但是,如果我们将各个乐章的主题都抽 出来进行比照,就会发现刘湲在山河回响中以铜管乐陈述的“山” 主题,和以木管与弦乐组用三连音演奏的“水”主题以及多个主要是用 人声演唱的“人”主题(甚至也包括作曲家别出心裁插入的一首我国水 利建设者之歌的旋律),就不难发现,这些主题大都以上述核心音调 的音程关系为主要依据,或为上述核心音程关系所包容。所以,从形 式结构看,上述核心音调材料就在这部宏大合唱交响曲中,为各主题 的生成与发展,音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