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438863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一、单元教学导语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劳动光荣”, 选入了三篇分别叙写袁隆平、张秉贵、钟 杨事迹的人物通讯,一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以及两首关于乡村劳作的 古诗。“劳动光荣”的素养目标为 “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深入体会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 的思想。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 这一真理,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 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 观念是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本

2、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 的实用性语文”。从文体要求上来说需要把握新闻的特点,如分析通讯的报道角 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 媒介素养等;学会写作人物通讯与新闻评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闻传媒类文体;提 升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上来说, 侧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二、单元教学目标1、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关注社会中的劳动者,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2、阅读与分析文本,了解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抓住典型事件、理解事 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掌握新闻评论的行文逻辑

3、)。3、关注社会事件,了解新闻短评的特点,学会新闻短评写作。4、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提高新闻传媒类表达与交流水平。三、单元教学设想1、注重时代性在自媒体盛行与多媒体广泛运用的时代,学习跨媒介表达,把当时的社会 生活与当下的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2、注重文体特征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古诗 等文体,教学中增加了宣传语、解说词、拍摄文案等。抓住文体特征进行针对性 教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3、注重实践性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4、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活动任务中让学

4、生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探究、辩证思考等,促进学 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四、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教学设计共五课:第一课:千里眼 确定对象事件典型(2 课时)第二课:艺术眼 巧选角度细节动人(1 课时)第三课:黄金眼 直面事实立场鲜明(2 课时)第四课:今眼 理性表达逻辑严密(1 课时)第五课:古眼 颂赞劳动经典传承(1 课时)第六课:我眼 立足真实辩证思考(2 课时)第一课:千里眼 确定对象事件典型第一课时光荣的劳动 杰出的贡献核心任务: 熟悉第四课,梳理三位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魅力。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2.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人物事迹和杰出贡献。课时安排: 1 课时学

5、习活动:通读本单元第 4 课,分别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在社会主义建设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所做的杰出的贡献,并分析其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要求:用表格、思维导图或纲要的形式整理,组内评比,并将优秀作业张贴在班 级作业展示区。表格示例袁隆平:钟扬:纲要示例张秉贵一团火精神敬业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忘我精神品质: 1.热情、体贴入微 。例如:对抱孩子的顾客:孩子哭闹时给孩子糖果;对赶火 车的顾客整的前面顾客同意后先进行服务;对气呼呼的顾客耐着性子满面笑容地 接待;对不同年龄体质的顾客介绍不同的糖果总之,不同情况用不同的对待 方式。2.忘我 敬业。例如:不因私事让顾客不顺心,了解糖果

6、的生产制作流程, 熟悉自己的产品。3.不断反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作业区引导语:劳动者辛勤、诚实地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使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成 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社会进步在每一个劳动者的 推动,而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一颗蕴含无穷力量的“原子”,构筑了我们这个时代 稳定的基架。他们忘我、无私、热心、敬业这些内在的精神将感召我们“后 浪们”奔腾向前。感谢他们!第二课时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人物通讯之典型事件及表达核心任务: 学习新闻通讯的报道角度和写作方法;感受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劳 动者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涉及篇目: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7、学习目标:1.了解选择新闻通讯的报道角度对于新闻通讯的重要性。2.依据对本课三位人物事迹的了解,为微纪录片工匠精神之人物选播选材并 写作解说词。3.分析人物通讯语言的表达特点,理解其独特性。课时安排: 1 课时所需资源: 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写作方法探析蒋海潮学习过程:任务一:新闻角度我来析活动 1:资料展示::新闻通讯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 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好的新闻通讯必须是 有一个好的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也就是采写 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新闻角度的选取在于追求新闻价值。选好新闻角 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

8、引受众,尽可能使某件事实发挥出对社会的最大影响。选择新闻角度一般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主题角度。(二)素材角度。(三)表达角度。 活动 2:谈一谈第四课三篇通讯选择的新闻角度有什么异同?分析:相同点,主 题都是表现劳动者的精神,体现劳动的价值。表达方式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与抒情。 不同点,素材角度,喜素材多是集中于袁隆平水稻研究的过程, 体现他的敬业、不惧权威、勇于挑战、坚持真理等品质;心素材多集中表现 张秉贵在柜台上所思所做,主要体现他的热情、敬业、体贴;探界者材料选 自钟扬生活工作的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面体现他的忘我、责任感、崇高理想等精 神。 表达角度:与喜一团火相比探界者多用现代社会

9、的“新词” 如“达人”“奇葩”“”,以吸引新一代的读者。(说明:这一部分的分析,旨 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报道有角度,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三篇通讯新闻角度的异 同能简单说明即可。)小结与过渡:“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 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物 通讯更是如此,因为他直接关乎人物的价值能不能充分呈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 当一回编剧,为微纪录片选一选素材,写一写解说词。任务二:典型事件我来选为杰出人物画像:假设我们是微纪录片工匠精神之人物选播摄制组的成员, 要为这三位人物作专题报

10、道,为了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需要你选择一个更细的 主题角度表现人物的价值,你分别会选择哪一个片段或那一组事件(典型事件选 择)进行拍摄?请写一段画外音进行说明。(100 字左右)注意:同学们可以选 择自己有兴趣的一个人物进行写作。(尽量引导同学三篇课文都有涉及。)示例作业展示与交流环节:在此环节的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说明事件背后的精神品 质。小结与过渡:对于我们在座小编剧来说,我们能比较轻易地选择好一个或组 画面来表现人物,是因为三篇通讯稿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事件。比如袁隆平在大 年初二去田间工作、张秉贵面对不同顾客的不同服务态度服务方法、钟扬放弃武 汉的副局级干部身份去做一名普通教师。这些能体

11、现品质的新闻事件正是文 章魅力的源泉,因为典型的事件能充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也能充分体现作者 所选取的新闻角度。在我们这个写作过程中,我们通过文章内容的重新整合获得 实实在在的感动,感受到三位人物身上的工匠精神,感受到他们的敬业、忘我、 热情、周到获得精神给养。我们能有这样优秀的画面旁白解说,也是得益于 有优秀的人物通讯稿,那么,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出优秀通讯稿,就从分析他们的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入手吧。任务三:新闻语言我来品比较阅读关于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前后的两段文字,试分析课文的 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百度百科1964 年 7 月 5 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2、,经人工 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20-21 。1965 年 7 月,袁隆平 又在 14000 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 6 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 4 株成功繁殖了 12 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 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 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袁 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 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 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

13、作物没 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阅读课文( 13 段18 段)活动 1:阅读这两部分文字,它们都写了袁隆平上个世纪 70 年代在水稻研究上 的的成就。那么这两部分文字中呈现的袁隆平的形精神品质是一致的吗?引导: 不一样,百度百科的比较单一,这里的袁隆平是杰出的、优秀的。具体的精神品 质比较模糊,可以说这里的人物是平面的。课文中的袁隆平也是杰出、优秀的, 但是呈现出许多精神品质:不迷信权威、坚持、热爱、专注。可以说这里的人物 是有灵魂的。活动 2:同样是写袁隆平的文字,为什么阅读感受不同?你能举例 说明吗引导:阅读感受不同是因为文字表达的不同。百度百科的记

14、叙平面、线性, 重在陈述事实;课文选段围绕人物精神品质选择典型事件,同时运用多种表达技 巧来记录人物的具体思想和行为反映人物精神。比如,在写他对权威态度时,百 度的原文是“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 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课文的表述是“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 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 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 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 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 势”论这一

15、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前者的 叙述很客观,用事件结果来表现人物精神。后者的语言中加入作者的评论,运用 议论性语言,如“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勇敢”点明袁隆平在此事件中表现 的精神品质“不迷信权威”,同时表达自己的的肯定和敬佩之情。在课文中,作 者还推测袁隆平的心理活动,如短语“他知道”、“袁隆平坚信”,这些使人物 形象如在眼前,也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人物的品 质和价值。那么,课后大家也可以重读三篇文章,去寻找和品味那些精彩语言, 体会他们在表现人物价值方面的作用。课文小结:本课的三位人物“杂交水稻之 父”袁隆平、“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入选“100 位新中国 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入选“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物”。他们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一言一行感动着中国,用辛勤劳 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还有他们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传扬着中国的 古话“劳动最光荣”。当然,我们要感谢三位作者,用他们精准而精彩的新 闻报道给我们再现三位人物的光辉形象,最后希望我们能继承先辈的精神,最终 成为一个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劳动者。课后作业:教育局在网络上发起一个有关 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