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简答问答最新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43646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简答问答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温病简答问答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温病简答问答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温病简答问答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温病简答问答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简答问答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简答问答最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温病的主要特点就是什么?有特异的致病因素。由外界温邪引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发展 有阶段性。大多循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发展。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易耗伤阴津。2、风温病与伤寒(狭义伤寒)有何不同? 风温病与狭义伤寒均属外感热病。但因感邪性质不同,其证治亦有明 显差异。风温病感受就是风热病邪,邪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初起常见发热恶寒、口微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尖边红苔 薄白、脉浮数。传变较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病变过程中易化燥伤 阴,初起治宜辛凉解表。狭义伤寒,感受的就是风寒病邪,邪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

2、膀胱 经。初起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传变稍慢, 一般寒邪化热,才传入于里,病程中有六经传变次第,病变中易伤阳 气。初起治宜辛温解表。3、试述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邪气内伏,热自里发。病变过程中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 人体阴液。3、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 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新 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 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 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治疗不同。新感 温

3、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其 她: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 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4、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有何异同?相同点:以肺胃为中心;初起都有肺卫见症。不同点:发病季节不同;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燥热病邪多 发生于秋季。初起症状,燥伤肺卫证必伴有津液消耗见症;风热病 邪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病理变化,燥热病邪病势轻浅,以肺为病变 中心。5、何谓神志昏蒙?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 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 窍所

4、致。6、试述温病实证痉的表现及其病机。 实证痉厥的表现: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 上视等,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弦数有 力等。病机:多为邪热炽盛,热极生风,筋脉受灼而致肝风内动,可见于 温病气分、营血分阶段。若并见壮热、口渴、大汗、苔黄者或便秘腹 满,为阳明热盛或热结腑实,引动肝风;若并见壮热、咳喘、汗出、苔 黄者,为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风从内生,肝风内动,又称为“金旺 木囚”;若并见灼热、昏谵、舌绛等,为心营热盛,或血分热盛而引动 肝风。7、温病战汗的病机及表现怎样? 战汗就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 身大汗淋

5、漓的症状。其病机多因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 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战汗之后,若脉静身凉,为邪随汗出病情向愈;战 汗之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象急疾或神情萎靡,甚至昏迷,为邪盛 正衰,病情危重。另外,若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 邪外达所致,预后欠佳。8、祛湿清热法主要可分几种?请列出各自代表方。祛湿清热法主要分为:宣气化湿,代表方为三仁汤,燥湿泄热,代 表方为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代表方为茯苓皮汤。9、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作用有何不同?如何运用?清心开窍法的作用特点就是清解心热,透络开窍以促进神志清醒, 主要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豁痰开窍法的作用特点就是 用清化

6、湿热、涤痰开窍的方法来宣通窍闭,促使神志清醒,主要用菖蒲 郁金汤。二法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主在清解,而后者主在清化。从 两法的适应症来区别应用。清心开窍法的适应证就是温热邪热入心包 而引起的神志异常者,表现为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 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豁痰开窍法的适应证就是湿热郁蒸, 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者,表现为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 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10、通腑泄热与导滞通便有何异同? 通腑泄热与导滞通便法的相同点:通腑泄热与导滞通便均属通下逐邪 法,都用苦寒之品,均主要作用于肠腑。不同点:作用不同,通腑泄热 作用为泻下阳明实热燥结;导

7、滞通便作用在于通导肠腑湿热积滞。 适应证不同,通腑泄热适用于热入阳明,内结肠腑之证。证见潮热便秘,温病简答问答最新 或热结旁流,时有谵语,腹部胀满或硬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 脉沉实,代表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 结肠道的证候。证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 舌苔黄垢浊腻。代表方如枳实导滞汤。11、风温的传变规律就是怎样的? 风温就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因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 鼻侵入人体,而肺位最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 肺经病变为主。如肺卫病邪不解,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一就是顺传 入胃,多呈阳明热盛或热结肠腑之证

8、;二就是逆传心包,见神昏谵语等 神志异常证候。另在病变过程中,由于邪热壅肺,可致痰热喘急;热入 血络,则易外发红疹;病至后期,则多呈肺胃阴伤的病理表现。12. 简述春温总的治疗原则。 春温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 精。13. 试述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初起邪在肺卫,以辛凉甘润为先;中期宜清养并施,即在清肺胃, 通腑之时注意养阴增液;后期若邪热深入下焦,须滋培真阴。即所 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4. “燥热”与“火热”的治疗有何不同? 治疗火热之证,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而治疗燥热则最忌苦寒伤阴, 故治燥必用甘寒。对于秋燥的治法,“始用辛凉

9、,继用甘凉,与温热相 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 断无用之之理矣。”15. 吴鞠通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就是什么?临床上应如何掌握? 白虎汤“四禁”即“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 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但在临床上不必拘泥于此,大凡 掌握表证未解者当慎用,而里热未感者或病非阳明实热者多在禁用之 列。16. 春温热灼真阴有哪些证型?如何辨证治疗?有三种证型:阴虚火炽:症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活薄黑而 干,脉细数。治宜清热降火,育阴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真阴亏损: 症见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10、 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脉虚软或结代。治法滋补 肝肾,润养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阴虚风动:症见手足蠕动或瘛疭, 口角颤动,两目上视或斗视,筋惕肉 ,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作痛,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裂,舌干绛少苔或无苔,脉虚弱。治宜滋阴 养血,潜阳息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17. 在温病临床中,如何区别运用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青蒿鳖甲 汤?黄连阿胶汤适用于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于上,不能下 交于肾,而致阴虚火炽的证候。大定风珠适用于真阴欲竭,水不涵木, 时时欲脱,纯虚无邪的虚风内动证。青蒿鳖甲汤则适用于余邪虽轻, 但深伏阴分,耗损阴液的余邪留伏阴分证。

11、18. 试述吴鞠通五个加减承气汤的适应证。宣白承气汤,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牛黄承气汤,适用于 热入心包,兼有腑实证。增液承气汤,适用于腑实兼有阴液亏损证。 新加黄龙汤,适用于腑实兼有气液两虚证。导赤承气汤,适用于腑 实兼有小肠热结证。19. 羚角钩藤汤与大定风珠在临床运用上如何区别? 羚角钩藤汤能凉肝息风,适用于邪热炽盛引起的肝风内动,症见身热 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舌干绛,脉弦数。而 大定风珠则功专滋阴息风,补阴敛阳,有防厥脱之效。适用于邪热久羁, 劫烁真阴,水不涵木而致的虚风内动,症见身热不甚,肢厥神疲,手足 蠕动,甚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时时欲脱,唇裂齿

12、黑,舌干绛少苔,脉 沉细数而虚者。羚角钩藤汤多用于温病中期,极期,邪盛的实证动风,其抽搐有力。大 定风珠多用于温病后期,邪少虚多的虚风内动,其抽搐多无力,呈手足 蠕动。20.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的功用及适应证有何不 同? 白虎汤功效清热生津,适用暑入阳明之壮热多汗、口渴心烦、面赤气 粗、苔黄燥、脉洪大等见证。若背微恶寒者为兼有汗多伤气的表现, 可加人参则为白虎加人参汤。具有清气泄热,益气生津的作用。适用 于暑入阳明兼暑热仍盛,但津气已伤者;王氏清暑益气汤证见津气两 伤之身热心烦,肢倦神疲,口渴自汗,气短而促,小溲色黄,脉虚无力 者。三方之中白虎汤功专清气泄热,兼以生津为阳明气

13、分热盛之代表 方;白虎加人参汤则清气泄热兼以益气生津,适用于阳明气分邪热仍 盛,但津气已伤者;而王氏清暑益气汤就是用于暑热未解而津气已伤 者,与白虎加人参汤相比,本方清热益气作用较逊而生津之力较优。21. 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并分别举出代表方剂。 “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概括指出暑溫邪在氣分, 見陽明熱盛者,治宜辛寒清氣泄熱滌暑,方用辛涼重劑白虎湯,即所謂 “首用辛涼”若陽明之邪不解,進一步耗傷人體津液,而見暑熱傷津者, 治宜甘寒之劑以清熱生津,方取王氏清暑益氣湯等,即所謂“繼用甘 寒”若暑熱雖去而津氣欲脫,治宜甘酸化陰斂津固脫,方如生脈散;若 暑

14、熱久羈,傷及腎者,又當以泄熱合酸甘斂津,方如連梅湯,即所謂“再 用酸泄酸斂”22. 试述秋燥,肺燥移肠热,络伤咳血证的证候,治法与方剂名。 初起邪在肺卫,以辛凉甘润为先;中期宜清养并施,即在清肺胃,通腑之时注意养阴增液; 后期若邪热深入下焦,须滋培真阴。即所谓“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23、吴鞠通提出湿温“三禁”的内容就是什么?试说明其理由。 吴鞠通提出“三禁”,就是指湿温初起治疗而言的,她说:“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这里的“汗”, 指辛温峻汗,“下”指苦寒攻下,“润”指滋阴。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治宜芳香宣化,使患者微微汗出,卫气通畅,邪从外

15、解。不宜用伤寒之 辛温峻汗。否则,不仅不能使湿邪从汗而解,反而助热动湿,使湿热上 蒙清窍,扰乱心神,出现神昏耳聋。湿温病人,多为脾胃功能较弱,初起 由于湿困气机,出现胸脘痞闷,有似腑实,治宜理气化湿,健运脾胃,不 宜攻下,若妄用攻下,则中气更伤,造成脾虚下陷,洞泄不止。湿温初起, 午后热显,状若阴虚,乃湿性属阴,午后湿热交蒸较甚之象,忌用滋腻 之品滋阴。否则,会助湿恋邪,妨碍湿邪祛除,使邪恋不去,病深难解。24、湿温病如何辨别湿热的轻重? 湿温病辨别“湿”“热”的轻重主次,就是决定治法,选方用药的先决 条件。湿热偏盛程度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本病有湿重于热、湿 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转化,

16、其分辨的着眼点主要在发热、出汗、 口渴、二便及舌苔脉象的具体表现,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来 辨析。初起湿未化热,一般表现湿象重,热象轻,邪遏卫气者,多见恶寒 少汗、身热缠绵、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邪遏膜原者, 多见寒热往来、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等。邪入气分后, 湿热变化复杂,热重者,则热势较高、汗出、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 热象较甚;湿重者,则热势不显而食少口淡无味、渴不欲饮或不渴、苔 白腻、脉濡缓等湿象较明显;湿热并重者,则见身热、汗出垢腻、脘痞 呕恶、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溏色黄、苔黄腻、脉濡数等热象湿象均较 著。25. 何谓轻法频下? 湿热(暑湿)挟滞,阻结肠腑时,治疗上应注意,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 因势利导,不宜峻剂猛攻,以胃肠邪尽,湿热挟滞之证消失,大便转硬 为度。26. 试述伏暑暑湿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