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洪洞访俗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4435723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洪洞访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散文:洪洞访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散文:洪洞访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散文:洪洞访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洪洞访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洪洞访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洪洞访俗 辛卯年十月初一寒衣节前夕,再次来到洪洞。这次来是参与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活动。入住的是新落成的大槐树民俗饭店,一组由北向南呈阶梯的仿古建筑,一色的青砖对缝,门窗仿窑洞式,古朴大方。接待大厅为天井样式,2楼两侧走廊绘着洪洞民俗画卷,从春播夏管到秋收,从稚子“顶拐”到成人摔跤,从社火到搭台唱戏,从迎亲花轿到过大年每幅画面全部是那样熟悉和亲切。说不定今天我们故乡平舒的民俗600年前就是从这里带去的。倒回几年,我对民俗并不了解,也就是参与编纂县志,又负责民俗编,才对民俗有了些接触和了解。再编文化艺术志时,我移植了县志内容。刘兰芳老师说:你编的是县城民俗。于是她亲自动手写了农村习俗

2、。我看后,笑曰:老师这个风俗,也是县城周围的,和北大洼和西南片村的风俗还有差异于是师生共鸣,真是十里不一样风,百里不一样俗。但寒衣节祭祖,在北方大致是相同的,就是家家到祖宗坟前烧“纸钱”、焚“寒衣”。“寒衣”是由纸张裁剪成形的,坟前摆一摆,和烧纸一起烧掉,仪式完成。其实十月一送寒衣的节俗,是由活人习俗演变来的。据沧州白焕宗先生研究,在北方,十月是阴历入冬的第一月,到了农历十月一后,天就一天比一天严寒,家家要进行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家庭主妇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此时天气尚暖,还不宜穿棉,但也要督促试穿一下,图个吉利,故有“十月一,棉衣齐”的谚语。寒衣是御寒的棉衣。古代交通不

3、便,外出的人逢年过节才回来,此时家人往往把御寒的衣物备好,想法送到外出的亲人手中。十月初一,好记又好听的日子,便成了“寒衣节”,也就是换衣节。古代,这天男大家则习惯整理火炉、烟筒,完成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确保天寒时顺利取暖。大家不但为活人送寒衣过冬,也给亡者送“寒衣”。中国人视亡者如生灵,敬祖追宗,亘古不变,还要往名人寻求出处,何况千里送寒衣的举动更的有个理由,于是孟姜女就和寒衣节有了千古不变的传说和小说据传说秦朝时候,山东有个孟姓人家,无儿无女。有天自家院里生出一棵葫芦,秧蔓长到隔壁姜家,生长的大葫芦变出一个女婴,两家皆喜,便起了个孟姜女的名字。孟姜女长大后,配给书生范喜良。新婚燕尔,丈夫就

4、被抓服徭役,修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到了山海关,为丈夫送衣御寒。也有北京之说。谁知丈夫累死在工地上,被埋在长城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哀号呼叫,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法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还传,好色的秦始皇看孟姜女长得美若天仙,想纳为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条件是用上等棺木安葬范喜良。秦始皇对这个“天仙”恨不能一口吞食了,一一应允。孟姜女把丧事办完了,纵身跳入大海,变成一个小山包,听说就是孟姜女的坟墓。凡到过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全部会听到这个小说,眺望到那块依然耸立的孟姜女坟石。民间小说可真可假,

5、不负法律责任。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这个历史小说的原来面目。大约是东周时,齐国有个将领叫杞梁,其妻孟姜。杞梁战死沙场,其妻哀哭,诉说难过之事。于是孟姜女哭夫之事,在好事的文人笔下,成了“楚楚感人”的哀女、怨女的原型。历史上还真有孟姜女其人,在济南长清境内的长城村边,就有孟姜女哭倒长城后自杀的红石江,有近代出土的碑刻为证,和百姓的口碑相传。洪洞寒衣节祭祖仪式是什么样呢?我在好奇中期待着。这天早晨,洪洞大槐树景区里一个个书有姓氏的彩旗猎猎。一个姓氏一面旗,听说这么的旗子上千面。9时整,三声礼炮,辛卯年寒衣节祭祖大典开始了,宏大庄重的仪式,从11项活动内容就可窥探。祭祖大典依次为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

6、安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拜神祈愿、饮福受胙、望燎谢神、鞠躬辞神。每个步骤,全部是格外凝重和虔诚的“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古槐后代,尊祖敬宗”在主持人的悠扬声中,突然天边飘来一条“黑纱”,这条“黑纱”从云霄上直落祭祖大殿,大约还有10几米时,才看清是7只大雁,一字排开。当它们轻轻擦过祭祖场地时,蓦然冲天而去,几乎呈直立的“人”字形。那一刻我在想,这7只大雁就象600年前迁民先祖的化身,是来老家看看,是来告慰老家人的。此刻我似乎有点明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的寒衣节祭祖仪式,是老家人对迁民子孙的一份血脉相通的友谊。而我做为大槐树的移民后代,岂能不被感动。山西大学乔全生教授也很感动,她说:“大槐树根祖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像这么大规模地举行寒衣节,实属罕见。我们全部应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啊!吃着红豆沙馅饺子,我在想:从大槐树迁民遗址到各地槐乡后代的寻根问祖,从各姓氏家谱文化到多种移民传说和小说,从祭祖礼仪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大槐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当然感谢老家洪洞大家,她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槐树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集思广益地把大槐树文化引向深处结出硕果,这也是成立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的初心和目标。这个研究中心的组员,现有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学者,也有热心大槐树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托先祖余庆,我有幸忝列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