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43272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和谐与冲突:促进亲社会行为本章理论导读人际和谐与冲突研究背景西方学者对人际关系的定义五花八门, 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共 同认可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都将人际关系定义为:在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心理关系。 他们认为人际关系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因素。所谓良好和谐 的人际关系,指的是互相间的知识一致、情感相容、行动配合的关系; 所谓不好、不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彼此认知不一致、情感不相容、行 动不配合的关系。这种研究在深刻的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之外, 忽 略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动态变化进程中的。 个体之间在认知一致性、情感相容度以及

2、行动默契性等维度上的彼此 消长则营造出一个类似于中国传统太极中 “阴阳”的“和谐一一冲突” 转化过程,这正是台湾心理学家黄丽莉基于和谐化辩证观构建的“人际和谐与冲突之动态模式”。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模型根据黄丽莉的观点(1999),中国特有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特 有的文化深层结构,即天人合一的思想、礼治思想以及国家意思形态 化儒学,与之相对应的下层结构分别是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亲缘关 系的社会结构以及大一统的政教体系。 进而,黄丽莉从传统的思想中 抽离出辩证式和谐观、协调式和谐观、统治式和谐观,她认为,这三 种和谐观从动态、转化,到节制、调停,再到统一、控制,逐级转化, 蕴含着不同的和谐境界。依

3、照和谐化辩证观的理论体系,黄丽莉进而提出了 “人际和谐与 冲突之动态模式” (1999),她认为人际和谐是本体,而冲突时偶发的 过渡现象。同时,她从“虚实二元辨证论”的观点出发,提出“和谐” 与“冲突”同时具有虚、实的特性,因此将和谐分为“实性和谐”与“虚性和谐”,同样地,冲突可以分为“实性冲突”与“虚性冲突”, 和谐与冲突之间是动态的、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循环的,其间又衍生 出“实中带虚”和“虚中带实”的过渡阶段。“实性和谐”是指两人之间亲密无间、和合如一的状态,其向冲突转化的过程可以是,经由 暗藏尚未别发觉不和谐因素的“实中带虚”的和谐阶段,从面和心不 合的“虚性和谐”阶段,如果长期不和,导

4、致负性情绪积累,成为“虚 性冲突”,再到“虚中带实”冲突阶段,情绪一旦爆发,争议不可避 免,上升为“实性冲突”,双方若不能及时得到制止,则有可能进一 步激化矛盾,导致最终会关系破裂。在她的理论中,和谐与冲突之间 可以互相转化和循环,同时,虚实之间也可以转换和循环,从而是人 际关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基于“和合性”与“差异性”两力消长,“实性和谐”被区分成“投契式和谐”、“亲和式和谐”、“合模式和谐”。而“虚性和谐”则 被分为“区隔式和谐”、“疏离式和谐”、“隐抑性和谐”。以下为具体的六种人际和谐类型的解释(1) “投契式和谐”如果有一个人,你觉得跟他(她)很 投缘,跟他(她)在一起,感觉

5、轻松自在没有压力,没有束缚,为没 有负担,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有意气相投、相知相契的感觉。那么, 你们双方就是“投契式和谐”。这种关系多见于朋友、同事等同辈的 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将会采取“本真取向”双方 都以自然、真实的自我呈现,而且不论好坏,都可以彼此接纳、尊重。(2) “亲和式和谐”如果有一个人,他(她)是你生命中 最在乎的人之一。你希望与他(她)的关系是长长久久、不要破裂, 你愿意尽力为他(她)付出。虽然有点负担,但跟他(她)在一起,仍感觉很温馨、很甜蜜、颇有其乐融融之感。那么,你们双方就是“亲 和式和谐”。这种关系多见与家人、夫妻等亲密关系。在这种和谐状 态下,你与对方将会

6、采取“情意取向”一一优先考虑对方的需要,不 计较自己的厉害得失,即使有序哦牺牲,也是心甘情愿。(3) “合模式和谐”如果有一个人,他(她)和你之间有 明确的名分或角色关系,对于因此名分或者角色而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你们彼此有清楚的共识,并以此相处,以致两人配合良好,而且 相处和顺,这种关系多见于同事、合伙人、上下级关系。在这种和谐 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米取“顺适取向”谨守双方角色边际,但也考虑到感情因素,以促使双方共事或者相处愉快。同样,三种虚性和谐分别为“区隔式和谐”、“疏离式和谐”与“隐抑式和谐”。这些虚性和谐共同特点为:对对方缺乏信任。经常挟带防御之心与对方加以区分,隔离,且多以淡漠、消

7、极、被动或拒 斥对待。分析解释如下:(1)“区隔式和谐” 如果有一个人,你跟他(她)只有部分的交往, 相处还算平和,至于其他部分则谈不上融洽。跟他(她)在一起时, 你总是界限分明,对于不和,或者容易引发冲突的部分,则尽量避开, 不去触碰。这种关系多见于刚刚认识的人,上下级或者同事、合伙人 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领域倾向”一一尽 量把关系单纯化,不相干的事情则小心谨慎,不要去触碰。(2) “疏离式和谐”如果有一个人,你实在无法认同他(她)的 价值观,或者他(她)的为人处世、做事方式,你也难以沟通。跟他(她)在一起时,你总有不合或者不顺的感觉,所以你现在跟他(她) 保持距离,

8、减少接触,敬而远之。这种关系多见于邻居、亲戚或者工 作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往往会采取“形式倾向”一一 只以基本的日常礼仪与对方交往, 往往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保持淡 淡的甚至貌合神离的关系。(3) “隐抑式和谐”如果有一个人,他(她)实在不可理喻,经 常误解与为难你,甚至做出伤害你的事情。你对他(她)也有很多的 不满或者抱怨,却只能忍隐下来。跟他(她)接触的时候,你总觉得 非常不舒服,常常忍不住想发作,跟他(她)大吵一顿。这种关系多 见于家人、工作关系或者上下级关系。在这种和谐状态下,你与对方 往往会采取“抑制倾向”一一总是要尽力压抑住对他(她)的气愤或 不满,否则忍不住会顶他(她

9、)、刺他(她)一下,或者吵架。实性和谐的双方关系是彼此接纳、信任和互相支持的,而虚性和 谐的关系则缺乏信任,有基本的防御之心,是消极被动的。与此相对 应,冲突也可以分为“实性冲突”和“虚性冲突”。实性冲突可以分 为“论理式冲突”、“抗衡式冲突”、“摩擦式冲突”,虚性冲突可以分 为“抬扛式冲突”、“争斗式冲突”、“纠葛式冲突”。无论是哪一种冲 突,这样不计成本的陷入缠斗之中,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 新仇旧恨的积累使矛盾升级,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理解中国人的和谐的虚实转换及其类型,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从而避免西方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理论的文化陷 阱。如何测评人际和谐与冲突

10、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学生彼此爱憎亲疏的感 情关系,不仅是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客观存在的,而且 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学生在班里“人缘好”,受到同学的欢迎与接纳, 他就心情愉快,情绪振奋。这种愉快、振奋的精神能增强他的活动力 量,强化他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必将提高其学习效率。反之,人际关 系不良,在同学中没有朋友,在班里受到孤立或排斥的学生情绪低落, 消沉。消极的情绪也势必会降低他的心理活动能量。测量人际关系常用的是莫里诺1934年提出的社会测量法。这种 方法假设团体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 使得各个成员在不同程 度的积极与消极人际情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组织,这种相

11、互 偏爱和疏远的关系会对团体的士气和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测量,黄丽莉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根据和谐化辩证法观,在“人际和谐与冲突动态模式”中,和谐是本体,而冲突则 是偶发的。因此,和谐的六种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设计 自陈式量表来进行测量,而冲突由于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较适合 的方式是自然观察法,在测量和谐的量表中,黄丽莉设定六段短文对 应六种人际和谐类型,同时问卷中还包括了六种陈述句对应的六种人 际行为取向,被试者只需回答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感受或体验。 调查结 果显示,六种和谐类型与六种人际行为取向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这也就确认了六种人际和谐类型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度存在性。同

12、时,通过自然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也显示,虚实六种冲突类型也在日常生活 中高度存在。这一方法不仅印证了 “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的存在, 同时为测试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提供了依据。具体六段短文的设计, 可参考黄丽莉的经典著作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一一本土化的理论与 研究。具体到我国大陆,常用的中小学生社交测评,除了以上提到的自 评问卷之外,还有一种在中小学更实用的思路一一社交测量。 什么是 社交测量?传统的心理测量往往是学生自己填写问卷, 而社交测量则 超越了传统的自陈式测量技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去了解一个团 队的各种人际关系状态。例如:安人公司出品的安人社交网络测量软 件,主要采用他评式测量,可以

13、在班级内部勾勒出一幅社会网络分析 地图,通过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班级内部每个个体的社交状况, 可以了解班级中小团队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团队的凝聚力和分裂性 状况,根据测评结果,教师能够更好的甄选班级的领导者,合理安排 座位或分组学习,同时对需要个别辅导的同学予以及时的帮助。如何提升青少年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人际间的和谐与冲突是时刻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 当帮助学生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和谐,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冲突。冲突 是暂时的,只要通过主动地沟通,合理的表达,最终会化解矛盾,构 建起和谐。温馨的交往氛围。教师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会审视自己处 于这个动态模型中的哪一个位置,了解自己与同伴间之

14、所以出现这样 关系现状的原因,尝试从实性冲突向虚性冲突和和谐转变,最终转化为和谐关系的举措,在这一进程中,不仅需要付出真诚、勇敢,而且 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这些都是他人的传授取代不了的, 更多 地需要教师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体 验。团体心理活动设计指南学会与同伴沟通是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社会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强。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同伴交往成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主旋律。 对 于学生来说,同伴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良好的同伴关系会给学生 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然而青少 年其自身及交

15、往对象的不成熟则会导致更多的交往问题,此点已在上节有所叙述另外,学生容易出现诸如”交朋友就要交学习好的”这种错 误交友观,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青少年在交往中自私自利、争强好胜 现象;缺乏交往技能不会表达、不会沟通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 所感受和体悟,能够明确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改变不良 的交往习惯,学会合作和共同进步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领会水平 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内容 ,使活 动效果最优化.例如,针对初中生,教师可以设计有关异性交往原则的探讨活动,学生在中国阶段比较懵懂 好奇,正是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异

16、性关系 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安排具体的事例让大家探讨是否合理,从而归纳 出异性交往要遵守的原则再比如,年幼一点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但 是他们很喜欢肢体的活动,这时可以组织他们做友情健康操,微微笑, 握握手,拥抱一下,帮助对方捶一下肩膀,表情和肢体的互动可以增进 孩子的亲密感,为友情创设条件.类似的活动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 的问题特点整理出一套适用的思路,选择有效的活动来引导和启发学 生对交往的思考和感受,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这一基本的生存能力.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在学校的应用学校除专门设置相关课程外,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项目培养学生的 社交行为标准,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工作精神及互相 配合意识同时提供学生社交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机会使用新学 到的社交技巧,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团体活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里团体可以是家庭,学校,居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