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42317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省战略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关于“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本专项规划。规划阐述了未来五年

2、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总体要求,明确了主要任务,提出了保障措施,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重要行动计划和具体工作部署,是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容的深化细化,是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围绕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战略定位,我省高技术产业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随着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

3、挥先行先试作用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难得的跨越发展新机遇。一、主要成效(一)增长势头保持良好,产业结构持续改善。高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1438.8亿元,增至2010年的2630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1.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591.97亿元,比2005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10%。专栏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新部门和新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战略性新

4、兴产业17个领域: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物联网、生物工程、新医药、新型光电材料、功能稀土材料、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新一代生物质能、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智能化装备、专用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5个重点: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技术、新技术为基础,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产业集合。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先进环保、高技术服务

5、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等。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发展相对较快,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19%、24%,在高技术产业中比重持续上升,高技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二)主导产业规模扩大,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行业销售收入从2266亿元上升到413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7%。201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出口交货值1203亿元,居全国第五位;软件及系统集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0%,增速居全国前列。移动通信设备、路由交换机、白光LED、应用及信息安全软件等的研发处国内领先水平。(三)高新园区发展壮大,

6、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基本建成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漳州、三明、莆田等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福厦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产业,厦泉移动通信产品、厦漳数字视听、漳州节能光电等产业集群;同时在闽西北、南平和三明等地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四)新兴产业培育加快,部分领域优势明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光电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和技术居全国中上游水平,除尘脱硫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我省已成为国

7、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优势行列。专栏二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3%。厦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光电显示器件、LED芯片及封装产品、软件、生物医药、数字视听、移动通信、新材料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14.5%。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微波通信产业、光伏产业、数字视听、化工轻纺新材料产业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

8、.1%。漳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数字视听、光伏材料、光电产业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0.7%。三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2.0%。莆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液晶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LED产业、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涂料、轻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1%。(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启动建设,酶高效表达、现代发酵技术、纳米材料、下一代网络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相继建成,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作为

9、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功能进一步完善,影响进一步扩大,大大提高了我省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科技服务水平,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专栏三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8个。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总体水平相对较弱,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4.3%,低于

10、全国4.8%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1.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数和周边沿海省市相比仍有差距;三是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虽各设区市都有高新园区,但约70的产业和重点企业分布在福厦两地,山区产业规模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偏少。专栏四“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情况单位: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6568.97534.369249.11082312236.5314357高技术产业产值1438.811654.781797.811980.73210

11、02630.0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70.88378.7436.3489.54492.96591.9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655.034.724.524.034.12R&D经费内部支出53.7367.4382.17102.13126.54165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0.820.890.90.941.031.15资料来源:2010福建统计年鉴和统计快报。二、机遇挑战(一)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与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当前,新一代宽带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正推动信息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产品、新业态加速形

12、成;多元化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份额不断提升;纳米技术开始从应用研究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世界各国都更加注重发展高成长性、高带动性、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公司继续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对外转移,这些都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契机。(二)发展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产生了发展内在动力和市场空间。受制于环境、资源等瓶颈约束,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加大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随着我省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对高技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这一切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

13、产业、高技术产业带来巨大动力和市场空间。(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纵深推进,营造了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的新热点。闽台在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交流合作已有一定基础,台湾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等产业近来正加速向我省转移,创业风险企业也在寻求投资新机会,并带来现代管理与技术;最近台湾当局又提出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批台商产业园、创业园即将启动建设,这必将成为新一轮闽台产业对接的热点。(四)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的突显,奠定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整体规模、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信息产业,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厦门国家LED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和泉州

14、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等,正加速形成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通讯设备等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丰富的稀土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奠定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良好基础。总的看来,“十二五”我省将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我省承接世界先进技术及产业转移的基础和能力仍较薄弱;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不少障碍;三是周边省域产业升级加剧,竞争激烈,我省的优势相对减弱;四是国际上高技术产业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技术和产权壁垒更趋强化等。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

15、业发展的新局面。第二章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顺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跟踪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资源,加强创新引领,不断加快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建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把市场作为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的出发点,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同时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和服务功能,整合资源、拓展需求、循序渐进、形成规模,努力营造政府、企业“双轮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战略性新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