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4422165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班级:_ 姓名:_一、 现代文阅读。剥豆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2、。“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穿梭。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

3、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2个字)。答:慢下来的原因是:_快起来的原因是:_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4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答:本文告诉我们:_二、 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最大的麦穗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4、:“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 )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苏格拉底对弟

5、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1“定夺”的意思是( )A决定取舍B决定夺取C一定夺取2为短文中的词语找意思相近的成语。如梦初醒(_) 两手空空(_) 东张西望(_)3在第五自然段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

6、空空?_5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三、 课外阅读。群众也在淋雨3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chnzh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

7、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zhuzh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2照样子,写词语。雷声隆隆:彬彬有礼:3把句子改写成带

8、有“说”的句式。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_5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6“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_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我去天山旅游,那里地处偏远,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太阳升得老高才起床张罗生意,我第二天一大早要上山抓景,就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也要准备照相机电池。我到宾馆下面的小街购买,女店主听我说要电池和方便面,淡淡地说:“这里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我来到彩云商店,那是一家只有六七平方米的鸽子笼店,

9、招牌、货柜都很旧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活动空间很小,这里倒是有我要的方便面和电池,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的欲望。我转身离开,去不远处的超市。那家超市有货架二十几排,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日,环境也不错,但里面居然没有最常见的方便面和电池。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我折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她说:“方便面和电池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里有,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货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原来,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早逝,她靠吃低保过活,日子过得窘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邻居们想帮她,但老太太脾气倔,不愿意

10、欠大家的,邻居们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享。女店主打了个比方:“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的小巷,只觉得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好明亮。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张罗:_2.独享:_2我们学过给文章拟题的方法,请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3第段描写女店主生意时“淡淡”的态度,说明女店主( )A不在乎小利润买卖B本能地提防陌生人C故作矜持另存商机D舍己为人暗助老太太4小说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第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_5第段中所提及的“真相”是什么事?_6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里“背离阳光”

11、是指_,而“把阳光折射给她”的言外之意是_。7为什么“我”觉得小巷每个角落的阳光都好明亮呢?_五、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母亲的体重他工作了。就在他打电话给母亲报喜的第二天,村里的刘叔来电话了,告诉他说他母亲病倒住院了,让他赶快回家。怎么会这样呢?刘叔听见了,不愿意了,你母亲身体太(虚弱 虚脱)了,严重缺血,体重也只有七十斤,这回你知道怎么会这样了吧?啊?怎么会只有七十斤呢?他一直有自己的办法(监测 检查)母亲的体重啊!父亲死得早,一直以来家里都很穷,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可是他不知道该不该去上大学。在他(下定决心 犹豫不决)的时候,母亲拿出一叠钱给他,对他说:“人这辈子机会不多,

12、你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就得去读。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有出息。”临走的前一天,他带着母亲来到一家店铺前,让母亲称称体重。他说:“您以后节衣缩食省钱,体重就会下降,以后您的体重要是下降了,我就不去上学了!”母亲听了,笑了!此后,每学期放假回家,他都要带母亲上街称一次体重。每次称出的体重都相差不大,都在一百零五斤左右,他放心了。现在怎么会这样呢?他焦急,他不解!半个月后,母亲出院了。他带母亲去称体重。他大吃一惊,母亲的体重只有七十一斤。怎么会这么少?怎么少得这么快?三个月前他回了一次家,还让母亲去称了体重,还是一百零三斤呢!他一再追问,母亲才笑着告诉他说:“我的体重不是这三个月才少下来的,是这三

13、年一天天少下来的。”他说:“可是以前每次称体重都差不多呀?”母亲笑着说:“每次你回来让我去称体重,我就在身上和腿上绑了沙袋子,所以体重一直相差不大!”他流着泪说:“妈,你是不是还去卖了血,医生说你缺血!”母亲说:“上次你说要钱,可家里没钱,我也不争气,一干活就没力气,人家不要我,没办法,只好去卖了血。那天晚上得知你工作了,我就放心了,心里想以后不用那么操劳了,一回家,就再也支撑不住了”他抱着母亲哭了:“妈,对不起,对不起”1(选择)在文中括号内选择运用恰当的词语,打“”。2(简答)读第自然段,从“他”临走前带母亲称体重的情节中,你体会到“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_3(简答)仔细读第自然段,从这段的心理描写中,你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心情?_4(简答)从第自然段的语言描写可看出:这是怎样一位母亲?为什么?_六、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飘香的生命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