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414769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晶硅一次清洗工艺一次清洗的目的1. 去除切片时硅片表面产生的损伤层;2. 在硅片表面制备金字塔型绒面结构;3. 清除硅片表面的油类分子及金属杂质 一次清洗的工艺流程:见图1 所示图 1 一次清洗的工艺流程图1、硅片经过切片、倒角、双面研磨、抛光等不同的工序加工后,其表面已受到严重的 损伤,去除损伤层对于制作良好的绒面,提高电流有很大的帮助。去除损伤层有很多方 法,本文采用热的NaOH溶液去除表面切割损伤层。其浓度为20%,温度控制在85oC, 腐蚀 5分钟,反应如下:Si+2NaOH+H2O =Na2SiO3+2H2两面加起来共减薄了 2040 u m左右的损伤层如图2所示。从减薄损失的厚度

2、就可以计算出腐蚀速率,从而对得到的硅片的厚度进行控制。硅片机械损伤层(10-20微米)图 2 单晶硅表面损伤层去除2、绒面减少反射的作用:减少光的反射率,提高短路电流(Isc),最终提高电池的光电转 换效率。如图 3 所示图 3 绒面减少反射的原理图3、绒面的制作,在流动的去离子水中彻底清洗之后,再放入质量浓度为2%的氢氧化钠 (NaOH)溶液中进行腐蚀,按预先设定好的浓度比例,用固体氢氧化钠NaOH)和去离子水 按比例配好,温度控制在85oC。然后把花篮放入碱中腐蚀一段时间进行制绒,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制绒期间,视附在硅片表面气泡的多少和大小,还要加入一些异丙醇IPA)。 如果绒面还没有

3、做好,还可能要延长时间继续做。做好取出后,先在流动的去离子水中清洗 干净,然后再放入沸腾的酸液中进行清洗,酸液的配比为体积比 HCl: H2O2: H2O = 1: 1: 6,腐蚀时间大约是20分钟左右,这主要是为了去除制绒时在硅片表面产生的金属离子杂质 然后再用流动的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并用氮气吹干绒面腐蚀原理:绒面硅表面是利用硅的各向异性腐蚀,在(100)硅片表面形成微小的 金字塔形的四面方锥体。一般说来,晶面间的共价键密度越高,则该晶面簇的各晶面连接越 牢,也就越难被腐蚀,因此,在该晶面簇的垂直方向上腐蚀速度就越慢。反之,晶面间的共价键密度越低,则该晶面越容易被腐蚀。由于(100)晶面上的

4、每个原子有两个悬挂键, 111)面的每个原子只有一个悬挂键,所以(100)面比(111)面的腐蚀速度快。对于硅而言,如果选择合适的腐蚀液和腐蚀温度, (100)面可比(111)面腐蚀速度大数十倍以上。因此, (100)硅片的各向异性腐蚀最终导致在表面产生许多密布的表面为(111)面的四面方锥体,形成绒面状的硅表面。有些文献中将晶体硅的(100)面与(111)面的腐蚀速率的商定义为“各向异性因子”(Anisotropic Factor, AF)。通过改变碱溶液的浓度、温度等参数,可以有 效的调节AF。当AF = 1时,硅片各晶面的溶解速度相似,得到的表面是平坦、光亮的。当AF210时,各向异性腐

5、蚀就比较好,比较容易做出绒面来。制备绒面,硅片在热碱和IPA以及添加剂混合溶液中发生如下主要反应:Si+2NaOH+H2O =Na2SiO3+2H2在此反应溶液中,IPA起着消除H2气泡和调节各向异性刻蚀因子的作用,添加剂作用是缓 冲腐蚀剂,减小腐蚀速率。图 4 为绒面形成的全过程。图4绒面形成的全过程图5单晶硅片表面的金字塔状绒面smooth texture图6单晶硅片表面反射率HF去除硅片在清洗过程中形成的很薄的SiO2层,反应如下:SiO2+6HF = H2SiF6+2H2OHC1去除硅表面金属杂质,盐酸具有酸和络合剂的双重作用,氯离子能与Pt 2+、Au 3+、 Ag +、 Cu+、 Cd 2+、 Hg 2+等金属离子形成可溶于水的络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