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40383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第2课安塞腰鼓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不惮 撺掇 蕴藻 晦暗 冗杂 戛然 铮铮 花坞 霍然 粗犷 作孽 屈从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D.屏气凝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叹为观止(极点) 戛然而止(中止) 歌喉遽发(急速,骤然)B.周匝数遍(环绕) 余音绕梁(环绕) 三日不绝 (连续)C.俯拾即是(拣) 雍容博大(文雅大方)

2、时过境迁(容易)D.人弦俱寂(寂寞) 有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秀而不媚(妖媚)我的很重的心忽而_(a.愉快 b.轻松 c.放下)了,身体也似乎_(a.膨胀 b.伸展 c.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们已经_(a.点 b.撑 c.摇)开船,在桥石上一_(a.敲 b.磕 c.撑),_(a.往 b.倒 c.退)后几尺,即又上 前出了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_(a.跳跃 b.踊跃 c.跳起)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_(a.隐约 b.模糊 c.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_(a.笼 b.遮 c.罩) 着了。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a

3、.火热 b.燥热 c.热烈)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a.倾洒 b.闪烁 c.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_(a.兴奋 b.亢奋 c.振奋)了。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_(a.看 b.瞥 c.盼)。那双眼睛,如_(a.春 b.湖 c.秋)水,如_(a.寒 b.流 c.明)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_(a. 丸 b.颗 c.粒)黑水银,左右一_(a.瞄 b.顾 c.瞧)一看,连那坐 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小玉看见我了。于是_(a.支 b.架 c.拿 d.扬)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有笑,有嚷的,(a.合 b.混 c.夹 d.和)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

4、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5.对社戏、安塞腰鼓、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摆渡五篇文章体裁判 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 散文 小说 散文 小说B.小说 散文诗 小说 散文 寓言C.散文 散文诗 长篇小说节选 小说 短篇小说D.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哲理散文6.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社戏中“我就是鲁迅本人,因为文中“我”的名字叫“迅哥儿”,鲁迅少年时代的确跟着母亲回过娘家,在江南水乡的农村里生活过。( )作者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展开情节,社戏是全文的线索,课文给我们展示的确实不仅是看社戏,而是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作品中说,鞭打

5、绑在台柱子上的红衫小丑,是那夜看的“最好的一折”戏,文末又写道: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意思是说,以后看的戏都没有那夜看的戏精彩。( )文末一段,与其说是豆“好吃”、戏“精彩”,还不如说那一夜的一切给“我”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我”难忘的是农村小伙伴真挚的情谊,依恋的是纯朴的人们,向往的是农村 无拘束的生活,“豆”和“戏”代表的是童年那段愉快的生活。( )安塞腰鼓一文,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从排比句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即:句内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绝唱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白妞。侧面描写首先体现在白妞出场前人们前来戏园听演唱的盛况上,其次体现在琴师、黑妞的

6、表演技艺的描写上,再次体现在听众对 演唱的评论上。( )在声音的世界里主要写了作者热爱音乐,把笔墨集中在对音乐的体验、理解与思考上,因此,描写“雨”的声音是多余的。( )摆渡既是一篇哲理散文,又可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对于作家来说,“摆渡”就是引导人们的思想,沟通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彼岸”则比喻心灵的净化和精神 的升华,这是一种崇高而纯洁的精神境界。(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

7、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 形容得透彻些!”(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么?(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8.填

8、空。社戏中对一般事件一笔带过,而对主要事件则尽情点染,体现了组材上_的特点,看社戏的全过程是详写,这部分内容可用三句话概 括:_、_、_。本文是用第_人称写的,文章主要记叙了_的情形。围绕看戏还写了一些趣事,如_等愉快 生活片断。作者写这些,表达了“我”同农村孩子_的感情,反映平桥村是我的_。归途中写了偷吃罗汉豆的事,通过_豆_豆_豆_豆的几个细节描写,把_、_、_等农家少年的美好心灵表现出来。安塞腰鼓中用“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_出强健有力的后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给绝唱另写一个标题_,作者写琴师、黑妞旨在用他们_白妞。刘鹗的 被称为清朝四大_小说。9.根据具体

9、语言环境,简明、得体地补充人物要说的话。暑期中一天下午二点,小刚到同学李明家去借数学名师指导。小刚:(敲门):_。李父:是小刚呀,天热我躺了会儿,让你久等啦,快进屋坐!小刚:_李父:小明到他外婆家去了,我能帮你做什么?小刚:_李父:你拿去用吧。小刚:_二、阅读(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 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 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

10、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 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

11、 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0.给下列字注音。泊_ 潺_ 蕴_依稀:_弥散:_自失:_12.“朦胧”属原_词,在本文中作_词用。 的句子为表达“我”_的心情,用了词语“_”,用了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_”这个词。1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句话说明了( )A.“我”在这些小伙伴中是年小的。B.“我”是城里来客,应该坐在舱中。“我”的关心和照顾。15.第一段的描写,表现了( )A.小伙伴们拔篙、点船、架橹、摇船等一系列驶船动作的娴熟。B.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赶赴赵庄看戏的心情。C.小伙伴的娴熟的驾船技术和欢快愉悦的心情。16.“我”和少年小朋友的心情,在第一段中是通过_、_、_和_四个动词表达出来的。17.第一段和第二段各自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A.前段用行动描写,后段用环境描写B.前段用心理描写,后段用行动描写C.两段都是行动描写。18.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19.划横线的句子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_。20.“我以为船慢”的原因是( )B.“我”急于看戏的缘故。C.他们换了四回手,已没有力气了。D.“我”对岸上吹来的香气烦腻的缘故。21.第二段的三个句子各写的是什么?第一句:_第二句:_第三句:_22.对第二段意思正确的解释是( )A.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