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37009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桃花源记练习题【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3分)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古今义。(4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今义:_ ;绝境: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3、 第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_ (1分) 4、有些成语出自选文,请写出:_(1分) 5、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分)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咸来问讯”中的“咸”意

2、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A、一一为具言所闻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不足为外人道也【训练二】1、第自然段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1分) 2、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1分) 3、第自然段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 (1分) _ 4、 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1分)_ 5、 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1分) _ 6、 “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1分) _ 7、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

3、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分) 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 9、 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1分) _ (一)陋室铭1、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意在表明(1分) _ 2、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1分) _3、 能统领全篇的一个词语是_(1分) 4、回答下面问题。(3分)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_ 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_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_ 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_(1分)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

4、的一项是( )(1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 翻译句子。(3分)“何陋之有?” _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8、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1分)“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_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无丝竹之乱耳_ 无案牍之劳形 _ 有仙则名 _惟吾德馨 _ 10、解释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1分)惟吾德馨 惟: 成语: 1、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3分)描写

5、“陋室”环境的句子:_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_ 2、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_、 _- 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二)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可爱者甚番(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 陶后鲜有闻( )( )2、 有许多同学喜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1分) _ 3、 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1分) _ 4、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据民意调查前三名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那种花?并谈谈理由? (1分) _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2分)香远益清: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