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359907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的种子。”有问题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展、有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良好的思维情境会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望;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因此,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在好的问题情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

2、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菱形性质时,导入时是这样设计的: 1、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菱形图案?(看谁说的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说:(1)吃过的菱形形状的食物(2)春节时门上贴的剪纸花(3)居室装饰地板砖(4)中国结(5)菱形衣帽架等。 2、为什么把这些图案设计成菱形呢? 3、菱形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和运用呢?(板书课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可以总结出来。 然后通过画图和电脑显示,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去论证。从而弄清了菱形的定义、性质、面积公式及简单运用, 然后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菱形性质方面的应用。 这样通过创

3、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为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本节课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转化成数学问题。但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东西。同时不是为情趣而情趣,要注意增加情趣的内涵。注意经常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二、变更表述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时可通过变更问题的表述形式,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4、定理,通常提出问题:“如图(1),ABC要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 B C A 有哪些方法呢?”这样出示问题显得单调又乏味。为了同样的教图(1) 图(2) 学目的(引导学生获得判定定理),教师若能根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性质定理后,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如图(2),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因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试问能否把原来的ABC重新画出来?”不仅引发了生动活泼的讨论形式,而且也收到良好的引发效果,(有的先度量C度数,再以BC为边作BC;有的取BC中点D,过D作BC的垂线等)。由此可见,在定理或概念性较强的性质的教学中,

5、应尽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意义,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猜想验证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主动的进行猜想验证。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

6、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 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同学们立刻想到了手中的三角板,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在情境中自主的参与探究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争取更打的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12533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优秀)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