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435700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涌现。素质教育、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重视。语文作为最传统的基础文化课,它的改革与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我在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发现,许多中职语文教学已走入了误区,这种误区的出现,使语文教学逆水行舟,语文教学越来越难,学生也越学越没兴趣,不但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就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误区一:从中职学校讲,重专业课技能课轻文化基础课。 现在许多职业学校以加大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就业为借口,逐渐加大专业课在教

2、学中的比重,逐步缩小文化课的份量,专业课越开越多,文化课越开越少。在一些民办职业学校,甚至就不开文化课,比如: 中职语文教材,无论是高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是四册,按要求应该是两年四个学期的课程,但是有些职业学校要么学两册,要么一年学完四册,每周语文课时数也一减再减。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严重缩水,目的就是给专业课让路。在这样一个主导思想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语文是副课,可有可无,教师上课没有动力,学生上课缺乏兴趣。 误区二:从中职语文老师讲,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陈旧。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语文老师难以摈弃旧观念的束缚。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亦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去

3、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语文课的 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 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是演员,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这样的教学效果可然而知。 误区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脱节。 目前,在大多数职校语文课堂上,亦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过程中,重基础知识轻能力培养,重传授轻探究。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的实际,将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无味

4、的知识单向灌输,变成单纯为学知识而去学知识,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误区四: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育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的满堂灌,不是把学生看成学习语文的主体,而是把他们视为容器和仓库,从文章的背景,词句的意蕴到篇章布局的精妙,思想意义的挖掘都由老师细细咀嚼后再灌注到“容器”中。教师课堂上使用浑身解数,忙上忙下,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下边听的一头雾水,继而恹恹思睡。 误区五:分析课文面面俱到,学生感觉索然寡味,课堂教学缺乏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现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社会对语文教育功能要求大而全,许多语文教师容易使

5、语文变成单纯的工具。在课文课堂上,从字、词、句、段、篇的结构进行讲解,一样也不落下,甚至有些内容反反复复,左讲右讲,使一篇课文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文学性可言。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枯燥不堪,处于疲劳的学习氛围中兴趣得不到激发。 那么要解决上述问题,走出中职语文教育的误区,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作为中职学校,要重视基础文化课。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专生着眼,克服重专业重技能轻文化课的思想认识。在校园内,增强学校教研氛围。调动文化课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语文教师参加一些大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学习新的教

6、学理念,以推动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增强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甚至片面认为,职业学校只要把专业技能学好,其他科目学不学无所谓。面对这样的学生素质和思想认识,我们中职语文教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生不重视、素质差,就降低授课标准。面对中专生素质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抱怨、指责、推诿。而是要正确面对,彻底改

7、变过去的旧观念,认真研究自己现在所教的学生,认真研究适合他们的教法,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特别是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学的教育理论。厚积薄发,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经验,总结出适合现在中职生的教学规律,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要有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在新理论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创新。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训练、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训练形成技能技巧,再把技能技巧用于实践,以达到知识迁移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

8、培养,我们常说。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对于中职生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课堂前5分钟让每个同学上台演讲,话题可以自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在班内举行小型辩论赛,演讲比赛,话剧片段表演等,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造就创造型人才。 第四,以学生为主体,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

9、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改变那种满堂灌,咀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再当演员,学生也不能再当观众,在课堂上允许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表明自己的思想,那怕这些思想是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教师和学生要互动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成为一堂课中一位高明的导演 ,来引导学生主动大胆的学习。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

10、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 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吕淑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方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见语文教学问题305页),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劣得失的唯一标准。两位大师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第五,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让语文回归生

11、活。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积累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视课本,生怕学生没把课本知识学到手,课堂上从字词到篇章逐一讲解、分析,然后再“大声读读,小声念念,留点时间大家看看”。语文教师缺乏对文章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的分析和挖掘,学生感受不到文学的美感和熏陶,从语文课堂上学不到由作品带来的启迪和情感教育。 岂不知语文课本

12、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永远的内容。语文课本也是生活内容的载体,但是其受内容局限,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材内容。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除此以外,我们还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用文学形象感染学生。在文学形象中,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 综上所述,每位中职语文教师只要随时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就不容易走弯路,也就可以找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