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348073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较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一货币银行学_专业年级: 09金融(1)班_学 号:.091431024学生林: _柯永松论文题目: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拟分析成 绩:指导教师:林丽琼 2011年 1月5 日目录摘要1关键词I引言1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开展历程I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开展历程23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拟23.1 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23.2 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44总结5参考文献5DOC.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拟分析柯永松仲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金融专业2009级摘要:2007年3月20日

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正式揭牌成立,其各项业务将逐步展开。对农村信 用社而言,在农村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前几年的业务和网点收缩,其在农村金融机 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在农村金融领域所占的比例较以前已经很小,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由于在完善体制、经营领域、服务对象、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众多人们熟知的共性,中国邮政储 蓄银行的成立,将是继农村信用社2003年试点深化改革后其应对能力的又一考验。通过比拟农 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劣势,文章认为农村信用社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的措施 中,加强合作是较理想的选择。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引言目前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有

3、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与一些新型农村金融 机构。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市场撤退,对农村经济开展起到了负面作用。随着近年 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开展问题被提上了议程。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生 力军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这其中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2003年6 月27日,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根底上,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决定扩大试点X困,自此拉开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序幕。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 挂牌成立 据数据统计 邮政储蓄银行目前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

4、区; 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业务方向与统计数据分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对中国金融市场 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之中,由于存在太多共性,农村信用社首当其冲受其影响。本文拟在分 析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劣势根底上对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照作简 单探讨。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开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我国的农村 合作金融产生于50年代初,当时刚刚获得解放的农民为了保护胜利的果实为了摆脱农村高利贷的盘 剥,解决生活、生产中对货币资金的要求,在政府的号召下自愿组建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过50 年的长足开展,农村信用社经过了五

5、次大的改革历程。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 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陋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 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 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开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 性、管理上的超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根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 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那么运作。2003年,8 个省开始进展推行改革试点,2003年以来的试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 抗风险能力有了较大变化;不良贷款率下降

6、,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农信社经过2003年以来的改革开 展,已经初步改变了以往资产质量低、金融风险大、经营效益低下的局面,农村合作金融的命运出 现了转机。2004年,在全国X围内进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开展历程我国邮政储蓄最早始办于1919年,民国末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 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T953年再次停办。1986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 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原邮电部和各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催蓄、 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展管理。从1986年到1989年的起步阶段。依托邮政的网络设施,邮政部门为

7、 人民银行代办储蓄业务,并在比拟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充实人员队伍,广阔城 乡居民开始认可和承受邮政储蓄。从1990年到1998年的平稳开展阶段。邮政储蓄由代办模式转变 为自办模式,邮政施蓄资金全额转存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 从1998年到2003年 的快速提高阶段。邮电分售、邮政独立运行后,邮政储汇业务保持快速开展的势头。邮政储蓄余额 逐年攀升,成为邮政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贡献率最高的高效业务和支柱业务。从2003 年以来,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改革为标志,邮政储蓄的开展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邮政储蓄由单纯的吸收存款,向资产、

8、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开展迈出 了重要一步,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经中国政府批 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公司于2007年3月6日依法成立。成立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依托 邮政网络,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富业务品种,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不断 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覆盖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致力于建设资本充足、内 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3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营运能力比拟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生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完善体制、经营领域、服务对象、 政策扶持等方面

9、存在许多共性,但也存在着区别。3.1 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3.1.1 资金的流通通道与网络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汇兑渠道不完善是制约其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行社脱钩 前是依赖农行的网络,金融体制改革后是通过人行的网络。现在正父于建设中“农信银资金清算中 心的公司,其成效是否可一蹴而就尚需拭目以待原国有商业银行所耗不低于十年。反观邮政 系统,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全国,深入城乡各地。全国有7 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邮政储蓄网点有 3 6万个,4 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3. 2万个分部在农村地区。 而农村信用社的数量,截至2005年10月末,全国有3 4万个

10、,且其几乎全局部布在农村地区。在整体布局上,邮政系统的触角更深,最为核心的是邮政体系的计算机系统已实现了在全国任 一联网网点的通存通兑,并建成清算系统,能快速将资金结算到各地。另外规模庞大的邮递员每天 来往于当地村庄,为各家农户提供服务,起到任何系统都不具备的人性化效应。而农村信用社虽然 同商业银行一样,先后参加了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清算系统,以与全国银联业务等, 在结算渠道上可以说与商业银行差距已不明显,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整合滞后,多种业务系 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监视系统、办公系统、核查系统等各自运行,没有进展有机的整合,给 操作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均造成了相当大的操作负

11、担和管理负担。且各农村信用社目前是省政府直 接收理,没有像各商业银行一样有一个至上而下的总分支行管理体系,导致其还无法像邮政储蓄银 行实现了在全国任一联网网点的通存通兑,快速将资金结算到各地。3. L 2公众的认可度作为农村信用社,其宗旨是互助,本应得到广阔农户的认同,但由于50余年的反复与主客观原 因,现实是农村信用社得不到农户的普遍认可。以存款来看,在一样条件下农村客户在存款时更看 重的是银行的信誉,在他们眼中邮政储蓄是有国家保障的。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 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那么运作。在这之前,农村 信用社资金在一定程度由中国农业银行担保着,

12、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农村 信用社历史上积聚起来的信贷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等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出来。 而相比之下,在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之前,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而是以较高的利率将吸收 的存款存放在人民银行,赚取利差,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几乎没有什么不良资产,信誉度高。 3. L3历史遗留与政策扶持在历史遗留上,邮政储蓄银行将远远优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的资金一直都存放在人民银行, 没有进展放贷业务,所以没有产生一分钱的坏账,新办理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其风险几 乎为零,因为那是“质押而非“抵押”,更不是信用贷款。无任何历史包袱必然使邮政储蓄银行 轻装上阵,开展经营。而仅2

13、00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5147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 37股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比率,更不用说根本没产生坏账邮政施蓄 银行。如果包括大量报表未反响的隐性不良贷款,实际不良贷款占比超50舟。且自1994年至2003 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10年亏损;2002年亏损58亿元,亏损面33.5%.2002年末,报表反映的 历年亏损挂账高达1308亿元,资不抵债额高达330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2 亿元,连金融机构存在的起码条件都不具备。农村信用社尚剩的1650亿坏帐,可见,农村信用社历 史包袱沉重,这势必然影响其战略与战术。在扶持

14、政策上,二者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都有相当的倾 斜,但从另外一角度考虑,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不排除防止农村信用社一统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垄 断的初衷。这样国家在扶持邮政储蓄银行措施上,可能采取一定的更加优惠的侧重政策,如在存款 准备率、上存利率、经营X困、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监管要求等方面给予邮政储蓄银行“温床待 遇 3.1 4产权、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方面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虽然已成立几年,但从已出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来看,存在若产权还不够 完全明晰,职责定位出现偏差,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偏重于对人事权、贷款权和财产的控制,经 营机制不灵,*管理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农村信用社名义上实行合作制,

15、但实际上合作制的原那 么从来没有真正贯彻过。按合作制原那么,农村信用社是归社员所有的,但社员股金在农村信用社 资本金所占的比更很小,并且分散在众多的社员之中,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难以表达。因此 农村信用社存在着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而中国 邮政储蓄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分享、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产权明晰,在管理体制上,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规X的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邮政储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 完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分享防X机制。3.2 - 5存在和开展缺乏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

16、有关农村信用社的 法律法规很是欠缺。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在监管体制改革上,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比 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对其进展监管,所以这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实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 信用社有其独特的经营对象和X困,并且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所以,现行的金融体制还存在着不 顺。由于体制的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鉴于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以合作方式为主, 合作企业出资人的无限责任设置以与用风险分担的特别之欠,都导致中央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对农村 信用社进展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模式组建,中国人民银 行和中国银监会可以完全按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对其监管。3.3 6市场占有率方面在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中,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2000年为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