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重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341520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名词解释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可替换“”为着重点“”为可选一“ ”为所指对向美学名词解释”为可替换“”为着重点“”为可选一“ ”为所指对向”为可替换“”为着重点“”为可选一“ ”为所指对向第一章绪论”为可替换“”为着重点“”为可选一“ ”为所指对向审美意识P18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模糊的意识2)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3)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实践的概念P24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 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坚持实践理论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改革世

2、界的显示活动,理解为 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 美活动和其他重重精神生产活动*审美境界P32-361)它是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2) 它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3)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关系,达到自由状态审美关系P361)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形态P421)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2)它是审美

3、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美感)P431)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构建 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2)美感或审美经验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 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辛福感和愉悦感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审美需要P49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资具有的2)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3)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4)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审美理想P511)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

4、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惊异P731)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课题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的一种迥异 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2)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3)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厦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审美体验P741)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2)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3)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动摇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澄明P771)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2)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只见生物和谐的状态3)在这种状态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

5、对象的意义也充 分的展现出来4) 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 物我交 融审美活动发生P1051)就是指人堆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里反应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第三章审美形态*审美形态P1191)指在审美实践活动做那个展现出来的2)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 的形态3)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人生样态P1191)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村子样式自由人生境界P1191)指从人生

6、境界中升华岀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 也就是审美境界优美P1381)优美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形式上 ,使人产生有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心理上,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和谐 主体与客体上崇高P1451)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狂、博大形式上 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 心理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惊心动魄,鼓舞和激越对人的鼓舞,产生敬仰和赞叹,提升和扩大了认得精神境界 悲剧P1601)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 量、斗争、勇气等

7、情感的艺术表现2)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 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关于悲剧的观点】罪孽P1671)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悲剧的罪孽说2)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3)具有悲剧色彩4)个体生存的自由意志、精神得到呈现焦虑P1671)是丹麦著名的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悲剧情绪的焦虑说2)焦虑的首要特征是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精神,它展示的自由的可能性3)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4)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称为真正的悲剧体验5)那么,进而为了寻找永

8、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越有限、实现永恒喜剧 P167-1681)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它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 展过程2)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就成为了喜剧理论的核心3)它包含着一种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发泄,这是因为喜剧中存在着滑稽因素4)喜剧感的笑容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因此是一种严肃的笑,所 以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悲剧的丑 P168-1811)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都给人以不和谐感3)丑解释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

9、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 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4)丑的代表人物有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荒诞P1881)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2)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3)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荒诞的代表人物有等待戈多里的贝克特第四章审美经验论*审美经验1)只人们在与审美关系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2)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娱乐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它是人生实践的重要形式直观性P2211) 直观(intuition,又译直觉),感性认识的同义词,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认得 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

10、感觉、知觉和表象2)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3)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感性直观性P2221)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 从主观角度 ,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客体角度 ,从而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从主体和客体角度感知P2341)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2)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能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3)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对比联想P2391)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

11、事物的联想形式2)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上3)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 解和感受移情说P2421)是里普斯的观点2)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 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审美态度P2601)指主体在包拖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关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 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审美距离P2641)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2)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第五章艺术

12、论(一)模拟说P277-2781)艺术又是对现实的模仿2)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3)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略了艺术自身 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表现说P2781)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题情感为主2)代表人物: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德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一3)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4)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题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 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

13、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有意味的形式说 P2791)德国美学家、艺术鉴定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2)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3)这种纯形式背后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4)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符号说P2791)当代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2)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载道说(或教化说)P2791)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为了缘情2)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作用,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14、也是片面的意象世界等P2881)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 转化为被感性把我的、富有以为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象 P2911)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2)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3)“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其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4) “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直觉、体验 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仿象P2921)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 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模仿性上”为可替换“”为着重点“”为可选一“ ”为所指对向兴像P2921)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像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 意象世界的奇迹,物像使“复兴”得以展开,再次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像喻像P2931)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2)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像抽象P2931)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课题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