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33958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屡用不爽地前胡止嗽汤(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屡用不爽的前止嗽汤中医书友会第 1118 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 导读:前止嗽汤本与止嗽散、疏邪利金汤、肺炎清解汤三 个处方,是作者几十年来治疗外感咳嗽方中的精品。从郭老 师对前止嗽汤的来源与药物分析中,不难看出郭老师的阅读 量,历代本草、名家名方信手拈来,组成了自己“效方” , 小编膜拜 ing (编辑 /亚娟)屡用不爽的前止嗽汤作者 /郭永 来 如果说止嗽散是程钟龄的经验结晶,那么前止嗽汤可算是我 几十年来治疗外感咳嗽方中的精品。此方不但能治疗感冒初 起的咳嗽,而且适用于迁延性咳嗽。什么是迁延性咳嗽呢 ? 它是由多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治 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导

2、致的长期咳嗽不愈。因为起病已 经有了一段时间,又延误了治疗,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咳 嗽,所以我把它叫做迁延性咳嗽。性质和围 古人论咳嗽说: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叫嗽,有痰有声叫 咳嗽。后人认为此语有不妥处,有声无痰叫咳,固然,但有 痰无声的嗽却不易成立,认为不管有痰无痰,均应叫咳嗽。 我认为此说言之有理,为了更精确一点,应把有声无痰的叫 干咳,有声有痰的叫咳嗽。临床中这两种咳嗽均很常见,究 其原因, 大概由于病人体质不同、 感邪病因不同而然。 因此, 其治疗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由于“前止嗽汤”对干咳的效果 不太理想,所以我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后一种“有痰的咳嗽” 咳嗽一病,古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3、的论述,可见原因 复杂。景岳以外感伤分别之,可谓要言不烦,提纲挈领。就 迁延性咳嗽而论,虽然有的患者咳嗽长达数月之久,但究其 原因和性质,仍属外感围,故不应从伤论。病因与治疗原则 中医治病,一直以传统的中药煎剂和丸、散剂为主,由于服 药量大,气味苦涩难服,煎药又比较麻烦,故逐渐被西医的 片剂、针剂所代替。加之中医的理论比较深奥抽象,不易弄 懂,除专职人员外,已很少有人问津,故近世多用西药来治 疗外感疾病。无庸讳言,西医在治疗外感热性病、急性病、危重病方面有 许多优于中医药的地方,有些甚至是传统的中医药所不能比 拟的,但西医也有很多方面不及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就是 其中之一。西医学认为,急性支气

4、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 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所引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当然要用 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近年来,临床医生倾向于大剂量、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特 别是静脉给药,不管病情如何,动辄用 5001000ml (或更 多)液体加大剂量抗生素或激素静脉点滴,口服药物也多以止咳的为主。用这样的方法治病,愈者固多,不愈者也不少。 中医认为,肺居至髙之位,为五脏之华盖,主气,司呼吸, 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皮毛受邪,邪束肌表, 从其所合,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气道不清,痰涎滋生,就 会产生咳嗽。所以中医认为“治外感宜解散”;“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治表者,药不宜静, 静

5、则流连不解,变生他病,忌寒凉收敛”;“肺为娇脏,太寒则邪气凝而不散,太热则火铄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 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中西医在理法方药上有着很多的不同。 如果用中医的眼光来看西药,在某种意义上说,抗生素可以 视为寒凉药,静脉点滴的液体可以视为增液药。中医认为, 只有在肺热壅盛的时候(相当于肺炎等病咼热毒血症期),才是静点抗生素的最好时机。现在的医生不分时机,从始至 终一概用之,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往往使邪气“冰伏”,“凝 而不散”。特别是大量液体流经肺脏,使痰涎更多(太润则 生痰饮)当此之时,痰涎本多,化痰涤饮尚且不及,更何况 不管病人脱

6、水与否,大量静脉滴注液体,无疑使痰涎本多的 肺脏雪上加霜。另外,口服强力的止咳药物兜涩太早,使病邪无出路(太涩 则气闭而邪结)以致咳嗽更剧。当此之时,医者仍不悟,以 为抗生素剂量不够,或疗程天数仍不够,不知改弦更,反劝 患者耐心治疗,加大上述药物剂量,或重复应用,终至咳无 宁日,痰无止期。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就是大量激素的应用。激素类药 适应证广,用得恰当疗效显著,但是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也 很大。这里需着重指出的是,此药用之日久,人体对它产生 了依赖性和耐受性,体质越来越虚,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 常造成患者虚阳外越,低热不退,感冒缠绵不愈,增加了复 发率和治疗上的困难。前止嗽汤的组成和主治

7、组成:荆芥5 10g,前10 15g ,桔梗5 10g,甜杏仁510g (感冒初起,此味也可不用),甘草5 10g,枇杷叶510g , 白前5 10g,紫菀1015g,皮510g,天竺黄10-20g,贝母 5 15g,芦根1020g,全瓜蒌10 20g (用于痰涎黏稠垢 腻,否则不用 。以上为成人量,小儿患者应按年龄或体重计算用量。如咳嗽 兼喘者(喘不甚重者宜,重则非本方所治) ,以麻黄易荆芥。 因此方药味不苦,故尤宜于小儿患者。主治:外感咳嗽,咳嗽剧烈,痰多,喉间痰声辘辘,听诊双 肺啰音长久不消,可有低热或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8 度以下,病程大都在十几天至一二个月之间,用过多种抗生素 (尤

8、其是静脉点滴药物)和止咳药无效者。或因失治误治而 致长期咳嗽不愈,或伴低热不退者,小儿患者尤宜。加减:午后低烧不退,可加桑白皮、地骨皮、白薇、鳖甲; 外感风邪较重可加防风; 喘者可去荆芥而用麻黄; 贝母价贵, 也可不用。组方大意与解析 前止嗽汤是我在止嗽散、疏邪利金汤、肺炎清解汤三个处方 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全方甘凉清热,化痰止咳,方中除荆芥 一味外,均为止咳平喘、清化痰涎之要药,历代医家屡用不 爽,今汇集于一方,正所谓集中优势兵力,自无不胜之理。 今就方中所涉及的处方与药物,简析于下:1、止嗽散是医学心悟中的处方 止嗽散由荆芥、紫菀、皮、百部、橘红、白前、甘草7 味药组成。全方温润平和,不寒不

9、热, “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 有启门驱贼之势。 ”后人评论此方有“宣不过散,肃不过下” 的特点, 治咳不论新久, 均可加减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咳嗽, 特别是感受风邪、喉部发痒的刺激性咳嗽,效果最好。 我的处方中几乎采用了止嗽散的全部药物,而独去掉了百 部,原因是百部味苦。医书中也有说百部味甘者,但我年轻 时曾单熬百部膏服过,确实很苦,味苦则小儿患者难服。我 在福洞医院时,民光有一朝鲜族妇女,她的小孩每次感冒咳 嗽,都背数里来找我求诊。我说:民光医生不少,感冒咳嗽 又非大病,何不就近求医?答曰:我家小孩很怪,唯独你开 的中药效果最好,其他医生开的中药他竟不吃,灌到口中仍 吐出,不知何故?余笑曰:

10、他医之药非全不效,大概是药太 苦,虽然有句名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若是服不下去 也是白搭。是以医生应该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处方时有所 选择。如是成人或不怕药苦者,百部当然照用不妨。方中橘 红易为皮者,是因为皮药源广,而乡间小药店多不备橘红, 况且现在的橘红也都是用皮刮去里面白瓤而成,并不是化州 的橘红真品。2、疏邪利金汤是顾松园医镜中的处方 疏邪利金汤由荆芥、防风、前、杏仁、桔梗、甘草、苏子、 橘红 8味药组成, 功能疏风解表, 降气化痰。 顾氏自拟此方, 于一切外感伤风、 咳嗽痰喘、 发热头疼等证, 均为首选之方, 可见此方乃顾氏一生得意之作,其疗效自不待言。 余用此方而去防风者, 因

11、所治重在清化, 已不重在解表。“开 门逐盗”,荆芥一味已足任之,不劳动众。如果外感初起, 风邪较甚,防风同用也无不可。方中不用苏子者,因苏子虽 能降气化痰, 然气味辛温, 较之天竺黄之甘凉清化相去甚远, 故而易之也。3、肺炎清解汤 本方由黄芩、石膏、桑白皮、地龙、芦根、甘草、贝母、天 竺黄等组成,功能清热化痰,主治大叶性肺炎等急性上呼吸 道感染性疾病。此方我见于 1958 年左右出版的中医杂志 上。我初学医时涉猎方书,但不善于记作者,当时只记录了 处方,后来数次搬家,原杂志早已丢失,现已无从查考。因 为作者叙述十分生动,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至今不忘。 今复述梗概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一

12、富翁患大叶性肺炎,势甚危重,召本城数 位名医诊治,当时作者虽然不在名医之例(作者自谦) ,但 因兼懂中西医,故而入选。各名医依次诊脉开方,但富翁却 都不肯服,原来富翁怕死,嫌药太峻或过于寒凉。轮到作者 诊断时,考虑重新处方,也必不肯用,因捡前面一位老中医 于之外所开一副方,乃是用来煮水让病人代茶饮的(是以前 中医治病常用方法之一) 。大意是以芦根、冬瓜皮、天竺黄 等为主,类似千金苇茎汤的那么一个处方。之后再无消息, 度其必死无疑, 不料日后与其家人相遇, 询其病情, 家人曰: 前服您所荐药方加味(鬼箭羽之类) ,早已愈矣。作者听后 大感惊讶,如此平淡之药竟能愈此危重之病,不亦神乎!因 潜心研究

13、,验之于临床,终于拟此肺炎清解汤。方后论述了 天竺黄药理之妙和重用之理, 并且说, 此方疗效超过青霉素。 余阅此文后深有感触,常欲验之于临床,以证其论,但当时 在农村病例太少。 1987 年我在福洞镇医院, 临床接触此类患 者很多,尤以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多,医院中俱用抗 生素静脉点滴,其中很多渐成迁延不愈,咳嗽痰多,低热不 退,屡见不鲜。余因而穷研先贤处方,集数方之优于一炉, 验之临床,收效甚捷。方中我不用石膏、黄芩者,因本方针对迁延性咳嗽而设,此时一般高热己退,故不需苦寒直折。 前止嗽汤药物简介1、荆芥荆芥为治外感要药。 本经称其“主寒热” ,本草纲目 称其“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14、,本草汇言谓其“轻扬 之性,散风清血之药也一切风毒之症,已出未出,欲散 未散之际,以荆芥生用,可以清之。 ”寿颐说:“治风热在表 在上清证,能泻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 ”荆芥气味 辛温,芳香而不燥烈,发汗作用柔和,不类麻桂之燥烈。不 管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通过适当的配伍,都能取得很好的疗 效。1987 年 12 月,我女儿 16 岁,病伤风咳嗽,鼻塞不通,微恶 风寒。为图方便,每日服速效感冒片、四环素、红霉素片、 咳快好胶囊。病情绵延月余不愈,渐至痰多壅盛。不得已, 我为之开前止嗽汤。方中荆芥用10g,贝母因为价贵没用,每剂水煎两次,合并两次煎液,早、中、晚分 3 次温服。第 一次服后不到

15、一刻钟即鼻衄鲜血,女儿心惊,余晓之曰:此 为“衄乃解” ,乃外邪久郁之故也。稍事止血,后再服即不 衄。连服 3 剂,终曰微微似有汗,病愈。观此,程氏止嗽散中用荆芥之义自明矣。所以,方中的荆芥 我一般是不去掉的。如外邪偏重,可用10 15g,即使外邪已不明显,也可少用 3 5g,借其“泻肺热而达皮毛”之力,以建“启门驱盗”之功。值得注意的是,荆芥能够动血,多 服久服常至鼻衄,这在一般方书中未见记载,也算是我的一 点临床经验吧。2、前前味苦微寒,能散能降,为治外感咳嗽要药。 本草纲目 称其“清肺热,化痰热,败风邪” ,“为痰气要药” 。历代医 著中用前组方治疗外感痰喘者不胜枚举。如圣惠方的前散,用

16、前30g,麦冬45g,贝母30g,桑白皮30g,杏仁15g, 甘草3go为散,每服12g,入生姜3g,煎服。治咳嗽,涕唾 稠黏,心胸不利,时有烦热者。 圣济总录的前饮,用前 45g,贝母、白前各 30g,麦冬45g,枳壳30g,芍药、麻黄 各45g,大黄(蒸)30g。每服9g,水煎服。治肺热咳嗽痰 壅,气喘不安。近代如侨医案选的加减前汤,用前、杏 仁、桑叶、知母、麦冬、黄苓、银花、甘草。主治肺热痰喘 咳嗽及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等。限于篇幅,不能一 一列举。本草备要赞之曰: (前)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悦脾理胸腹,苦泻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功专下气,气下则 火降而痰消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无外感者忌用。”本草备要讲解说: “本品苦辛微寒,性较和平,主归肺 经,功能祛痰以除肺气壅塞,降气可制肺气之上逆,微寒又 可清热,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