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335795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 “大本营”在德军军语中的习常用法,通常是指国防军最高机构从事指挥和命令活感人员的总称或领率机构的驻地。本文着重介绍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最高领率机构的机构沿革,及其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各军种领率机构之间的关系和对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详细的战役指挥过程和得失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各国的武装力量通常被称作“战争机器”,军队的指挥机构则是这部“机器”的关键。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建立当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的国家。其完善的制度和高效率的运作方法,曾被世界各国羡慕并竞相效仿。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被视为标兵样板的指挥体系却成了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在战争早期德军

2、占有多种有利条件的时候尚能勉强运转,战争中后期则故障丛生,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溃灭。笔者将分为四个时期来叙述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的兴起和灭亡,并探讨其指挥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战前时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逐步扩充军备,并于1935年3月宣告“国防自由”而最终突破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布伦堡在1933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的同时,也被任命为“国防军总司令”。顾名思义,国防军总司令就是德国国防军的最高领导人,也就是说其管辖范围包含德国陆、海、空三军。但在最初,国防军总司令根本无法确定本身在整个国防体制中的位置。因为武装部队法定的最高领导是帝国总理,另外,国防军总司令的存在必定会剥夺

3、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们一大部分的指挥权限,从而引发三军总司令们的剧烈反抗。当初的德国陆、海、空三军都有自己的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也就是说拥有完整的指挥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陆、海军均直接向皇帝负责,由皇帝进行战略上的统一指挥,并没有凌驾于各军种以上的军事领率机关。陆军总参谋部在一战后期曾称为“最高统帅部”,实际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进程。海军总参谋部则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实施统一指挥时极少包括到海军,因此基础上独立行使着海战指挥权。从历史传统看,陆、海军均不愿意接收国防军总司令及其指挥机关这么一个中间层次。德国空军最初影响力较小,但在纳粹党上台以后,帝国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戈林利用其在纳粹党

4、内的主要地位和和希特勒的亲密个人关系,快速扩大了空军的影响力,从而使空军也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国防军总司令分享。布伦堡上台后,即开始组建新的军事指挥机构。依据她的设想,其领导下的指挥机构含有极大的权威。总体战争的各个领域,如武装战争、国防宣传、经济战争,乃至全国民防等方面的领导权全部要集中在这个机构中。但最初布伦堡的首脑机构,只是一个推行行政管理任务的“局”。这个局于1934年2月称为“国防军局”,在以国防军总司令名义处理涉外事务时,则使用“国防军最高司令部”的称呼。为了加强对国防军实施统一指挥的能力,布伦堡于1934年在国防部的首脑机构增加了部分参谋部的成份,人员关键来自陆军的将官和总参谋部军

5、官。布伦堡还计划未来组建包含帝国航空部在内的“国防军部”和“国防军总参谋部”。然而,伴随1938年2月布伦堡被希特勒以其配偶的身份问题为由强迫辞职,这一对国防军实施统一指挥的计划也被终止了。布伦堡的计划不乏为自己揽权的原因,但在客观上对德军指挥体制是有很大好处的。基于历史传统和狭隘的军种利益观念,再加上纳粹党对国防军指挥体制的影响,使得国防军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指挥机构的最好机会丧失了。从希特勒亲自执掌国防军最高指挥权起,再也不会有对整个国防军进行有效的统一指挥的尝试了。1938年2月,希特勒接管国防军最高指挥权,并将国防部和武装部队办公厅合并为单一的国防军统帅部。希特勒身兼元首和国防军最高司令,

6、实际掌握国防军统帅部。凯特尔被任命为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希特勒并没有成立类似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一类的特设最高国家机关,而是由希特勒本人亲自协调军、政两大方面的事务。当初负责纳粹党务、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机构是总理府,这是一个和国防军统帅部平起平坐的机构,一样全部直接向希特勒个人负责。作为个人,不论她的能力有多高,全部无法协调这两个庞大复杂的机构有效运作。这种情况造成了德国军事指挥和政治、经济领域的严重的不协调。当然,这也是希特勒为了维护本身独裁统治所必须的“分而治之”的方法。国防军统帅部是隶属于希特勒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实际上,国防军统帅部以后的作用只是作为希特

7、勒个人的参谋机构,其职责是,组织整个战争的实施;协调各军兵种的行动,指导战争的经济准备等。按理说,作为国防军统帅部责任人的凯特尔,应该含有类似过去国防部长的权限。但实际上她不过是希特勒的副官和个人参谋长,离开希特勒她几乎什么事也做不成。国防军统帅部和苏联战时的最高统帅部基础相同,它们的工作机关均为本国的总参谋部。德军的总参谋部称为“德国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于1938年2月7日组建,在1940年8月8日以前曾称为“国防军指挥局”。指挥参谋部是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的一个机构,最初由“国防处”和“国防军情报联络处”组成,1939年春又增编了“国防军新闻宣传处”。指挥参谋部的责任人是“国防军指挥参

8、谋长”,她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这一职务长久由约德尔担任。国防处是指挥参谋部中最主要的部门,相当于苏联总参谋部下属的作战部。国防军情报联络处的作用类似于其它国家总参谋部的情报处。总而言之,战前和战争早期国防军大本营指挥体制为元首、国防军最高司令,国防军统帅部一各军种总司令部。新的指挥参谋部和国防军统帅部组建起来了,但在它诞生之时起就遭到了陆、海、空军的一致抵制。苏台德危机期间,在陆军总参谋部组织制订对武力处理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时,竟然没有国防军统帅部及其指挥参谋部的任何组员参与。对此,陆军总参谋部人事处长霍斯巴赫上校的话代表了陆军的看法:“这里研究的是陆军的事,和国防军统帅部无关”。这表明

9、陆军根本不把国防军统帅部作为其需要服从的上级机关,相反,陆军却认为自己应成为指导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和陆军一样,海、空军也采取一样的态度。它们和陆军之间经过联络军官进行必须的协调,既不请指挥参谋部参与,也不要它作仲裁,三个军种全部同希特勒建立了直接联络。结果,国防军统帅部的首脑们发觉自己陷入了夹在独裁者希特勒和陆、海、空三军之间的尴尬境地。假如她们顺从希特勒的想法,那么整个国防军统帅部就成了一个“传话筒”,起不到任何参谋作用。假如她们不顺从希特勒的想法,那么她们的意见还要得到陆、海、空三军的认可,不然希特勒只需同三军总司令们进行联络,即可将国防军统帅部撇开。这种情况下,国防军统帅部和指挥参谋

10、部搞不清自己明确的职责和确定本身在整个国防军中的位置。在形势强迫下,国防军统帅部不得不一次次借用希特勒的权威,成了真正的“传话筒”,在这首先,希特勒的越级指挥也起了很大作用。比如1939年3月下旬希特勒在没有向国防军统帅部咨询的情况下,就通知陆军总司令部,假如经过外交路径不能在晚夏之前取得一致意见,她就要以武力威逼波兰就范。而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在数天以后才知道这一消息,并将其补充到每十二个月的“国防军统一备战指令”中。另外,在1939年5月23日有关进攻波兰的准备情况的会商中,由陆军总司令部的将军向希特勒汇报。参与会商的是陆、海军总司令及其参谋人员,凯特尔和指挥参谋部人员均未参与。而且陆军汇报

11、的内容既未同指挥参谋部进行过磋商,也未通报指挥参谋部。综合以上对国防军统帅部和其指挥参谋部的态度,能够认为二者在成立之初就在希特勒和各军种总司令部的共同挤压下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各军种司令部尤其是陆军总司令部的排挤下,国防军统帅部和指挥参谋部无法得到充分的指挥资源,根本不具有工作能力。战前时期,德军也试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体制,却面临陆、海、空三军和希特勒独裁统治的共同阻挠。加上凯特尔领导上的软弱,使得国防军统帅部成了无用的中间步骤。国防军统帅部能否成为这个中间步骤全部大有疑问,因为希特勒完全能够绕过它和三军总司令们直接联络。德军就在这种混乱无序的指挥体制下,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波兰

12、、西欧战局时期进攻波兰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没有改变德军指挥体系的情况,德军大本营的指挥系统仍是战争爆发前的杂乱无序的状态。尽管波兰战局和西欧战局以德军快速胜利而结束,但其中暴露出来的若干缺点却会在未来带来巨大的隐患。在波兰战局开始时,国防军统帅部首次采取了“指令”的方法,这些指令开始只下达给各军种总司令部。这原来是迈向统一指挥的极好路径,不过以后国防军统帅部将指令直接下达给各军种下属单位,而且数量和日俱增,这使三军总司令们感到很不舒适。在战争爆发当日,戈林说服希特勒取消了指挥参谋部作为领导机构的职能,使其沦落到参谋咨询机构的角色。这么,指挥参谋部不但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丧失了国防军

13、指挥机构的权威。在波兰战局后期,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的时候,一个小插曲使德军大本营体制上的缺点暴露无遗。9月16日深夜,驻莫斯科德国大使馆的武官克斯特林骑兵上将打电话到国防军统帅部,通知苏联红军马上越过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国防军统帅部首脑们大吃一惊,凯特尔和约德尔曾惊恐地问:“进攻谁?”。众所周知,当初苏、德已签署秘密协定,划分了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区。国防军统帅部对此毫不知情,这使人不禁怀疑德国战争机器和其政治领导机关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协调机制。在波兰战局期问,希特勒开始显示她“事必躬亲”的特点。9月3日,希特勒忽然决定乘专列从柏林出发去前线巡视。列车上即使有最好的通信、技术设备,但根本无法组成一

14、个名符其实的指挥系统。指挥参谋部未能取得登上列车的许可。车上除了凯特尔、约德尔及其副官,和希特勒的副官以外,军事指挥人员仅限于慌忙从陆军和空军调来的联络官。这些人平时不在一起工作又不属于一个单位,其组成的指挥机构根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希特勒在战局发展的主要时刻离开柏林,脱离其指挥系统,本身就是军事上的一个冒险行为,有可能对战局产生不利影响。但波兰的快速溃败未给希特勒留下什么值得记取的教训,反而使得她对这种方法愈加钟爱。在以后战争岁月里,她不停奔波于各个大本营,或乘飞机、列车到各个前线巡视,乐此不疲。西欧战局开始之前,因为陆军对进攻西欧持消极态度,希特勒将陆军首脑抛在一边,除了定下进攻决定外,还

15、亲自制订行动细节。这时,国防军统帅部得到希特勒的重视。连希特勒举行为决定进攻开始日期或拖延的天气形势汇报会,陆军代表在1939年12月初以前全部没有参与过。陆军同希特勒的矛盾开始加深,同时也意味着陆军同国防军统帅部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希特勒对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之间,总是哪一方顺从就打压另一方,经过这种手段来达成个人意志影响战争进程的目标。和此相对应,因为希特勒自认为缺乏海、空军知识,从而给了海、空军总司令以较大的独立性,整个战争期间全部是如此。海军总司令和空军总司令总是直接和希特勒协商作战事宜。她们的参谋长也上行下效,很多时候越过约德尔直接去见希特勒。海、空军总司令的这种作法产生了很多弊端,使

16、海、空军之问缺乏必须的协调和配合。希特勒在海战和空战方面的决定也从不通知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仿佛这位参谋长的工作范围只局限于陆军一个军种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陆、海、空三军的作战行动缺乏有效的协同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炮制进攻丹麦和挪威的计划的时候,因为需要进行登陆作战,德军将在二战中首次进行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三军联合作战要求有一个联合司令部,方便统一指挥三军的行动。希特勒下令在国防军统帅部内组建一个“尤其司令部”,由三大军种各派一人组成,并由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领导。希特勒明确拒绝了戈林由空军组建该司令部并由空军军官领导的要求。戈林恼怒之下,拒绝派空军代表参与尤其司令部召开的会议。结果开始几天,只有陆军和海军的2名军官开始在国防军统帅部内工作。早就对陆军总司令部满肚子怨气的国防军统帅部最终找到了报复的机会。国防军统帅部不是经过陆军总司令部将任务交给一个集团军司令部,而是利用自己组织此次战役的绝对权威,将任务交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