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333377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要基本原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本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 马克思主义此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她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一到社会主义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3.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所有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5. 主张世界上除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农业生产。7.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性。8. 中国战国时期的先

2、贤庄子曾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相对主义的观点。9. 区别质变和两边的标志是度。10.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国内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2. 在结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这两条对立的主线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结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结识路线。13.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结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14.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但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畴内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5.

3、社会革命的本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锋利化。1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个人劳动和社会平均劳动的矛盾。17.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是由于资本家把它看作所有颠覆资本的产物或增长额。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19. 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整个阶级的利益。20.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多选题1. 作为一种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2. 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理论奉献是3.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自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既含动,动不含静

4、,动静皆动也。体现了哲学上静止和运动的相对关系是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缓慢不明显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4. 无产阶级专政替代资产阶级专政、哺育出新的优质品种、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都体现了发展的本质。5. 辩证否认观的基本内容: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成果;否认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从旧质到新质的奔腾,只有通过否认,旧事物才干向新事物转变;否认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实物是通过否认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实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悲观因素又保存其积极因素。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

5、批判前言中提到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能容纳的所有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她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浮现的是什么意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学说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客观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根据)7. 历史发展是和力作用的成果阐明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历史中每一种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8. 用来支付欠

6、债的货币、用来支付利息,赋税,地租的货币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9.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步也是?(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规定按照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价值关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生产价格。)10. 资本输出可以让输出国获得利息和利润,通过援助控制经济、政治、军事,可以扩大商品出口,可以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及世界各地。判断题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因此意识是一种物质。(错误)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目前意识到来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

7、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乎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2体力劳动是物质性活动,是实践活动;脑力劳动是精神性活动,不是实践活动。(错误)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发明精神文化产

8、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种纯正的意识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对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主线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步,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如18世纪末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德国之于英法,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在思想领域的发展却是领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多种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不小于它自身的源泉。(对的)

9、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种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可以发明新的价值,并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后来,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她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所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种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这一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自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发明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了资本。简答题1.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辩证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争取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才

10、干对的结识和运用客观规律。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学说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客观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根据。3. 为什么说实践对结识起着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结识论觉得,时间决定结识,实践是结识的基本。实践是结识的来源,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结识的目的,实践是检查真理性的唯一原则,总之,人

11、的结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查。实践是结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查真理性的原则,实践决定结识。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增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增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即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意味着人们可以发明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的结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

12、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对的应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通过度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件矛盾的本源,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发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展,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派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步,也揭示

13、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规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特殊的体现形式。案例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国内重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同不平衡不充足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请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如何科学结识和把握今天国内社会重要矛盾重大变化。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朴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而士兵事物的矛盾在其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性,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有关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对的理解矛盾学说的核心,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虽然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结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