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329509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企垄断中国汽车制造关键技术在日前结束的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 会年会上,原机械工业 部部长何光远表示,汽 车零部件是我国汽车 工业的软肋,尤其是核 心技术零部件领域。像自动变速箱、汽车电 子、发动机共轨技术等基本上被国外先进厂家垄断,我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发展中受到限 制很大何光远同时建议,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汽车工业零部件的研发,另一方面,政府应进行 重点扶持,尽快补上当 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 中零部件的短板。特别 是当前随着汽车电子等零部件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下,这一任务也更加急迫。有关专家指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 展接近国际水平尚须 时日,突围的关键要靠 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 入和政府的扶持

2、政策, 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为重要。企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早在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并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当时,面对为桑塔纳配套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几乎为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的专家估算,到目前为 止,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三万家左右,从业人员至少150万以上0一家专业汽车零部件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本土汽车零部件 供应商在汽车轮毂、玻 璃、蓄电池、鼓式制动 器、汽缸体、滤清器、水泵、散热器、飞轮、连杆、喇叭等十多项汽 车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但是,生产上述产品的 企业非常多,竞争也异 常激烈。在交流发电机、离合器、雨刮系统、密封件等多个以前为 外资占

3、市场主导地位 的领域近五年来发展 迅猛,已占据一席之 地,并有望在未来赢得 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零部件企业多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盲目建设、产品种类重复和缺乏 核心技术成为该行业发展的瓶颈。中国汽车零部件 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田亚梅日前接受记者 采访时称,虽然零部件 企业数量很大,但真正 成为整车企业的代工企业的仅有 7000多家,剩余的都处于边缘状态,勉强维持。中国虽然步入汽车产销大国行列,但距离产销强 国目标还很远,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决定我国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走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去年进行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状况和产品研发能力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 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

4、入的 1.4%左右,远远低于跨 国公司5%的平均水 平。即使是国内排名第 一的零部件企业万向 集团,与世界前百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销售差距也在 10 倍以上。提升我国零部 件企业的技术实力,远比扩大产业规模重要得多。事实上,在国内,像浙江万向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零部件部长阎建来多年来一直在做零部件行业的管理和规划 工作。他认为,零部件 产业整体的差异化特征十分明显,从制造能力而言,主流企业大概有400到600家,制 造水平已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这批零部件企业无论从厂房面积、厂房规模到硬件设施、产品质量无疑是全球 最好的。但还有一些极 差的企业,假冒伪劣产 品的企业大量

5、存在,占 零部件企业1/3左右。他认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现在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首先是与发达国家零部件企业技术差距很大,比如 排放、电子化、安全等 零部件领域,特别是设 计方面的差距在拉大。其次是零部件企业利 润太低无法投入资金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不 足使企业开发主动性不强,反而对仿造感兴趣。阎建来称,很多零部件企业除了应付同行业竞争,还要应对整车企业的一再压低价 格,这让零部件企业没 有一点反抗能力。这种 情况下,生存环境日趋 恶化。有关专家认为,资 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 小,实力弱,使我国汽 车零部件企业无法与 国际跨国零部件企业 相抗衡。长期以来,由于整车处于卖方市场,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重点

6、放在整车能力的扩张上,零部件投资严重 不足,导致汽车零部件 企业小、散、滥问题突出,整体竞争能力极关键技术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事实上,因为资金投入小等诸多原因,国内零部件企业一直在 走低端市场,关键技术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和ABS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 比例分别是100%、100% 和 91%。据统计,国外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是整车企业的1.2到1.5倍,而我国目前是低于0.3%,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此外,国内 的汽车零部件研发人员占职工人数比例的2.5% ,跨国公司则在 10%以上据了解,我国汽车电子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

7、落后10到15年,主要差距是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软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控 制精度方面。在中国进 口的汽车零部件中,大 多是高利润、高附加值 的整车关键件及高新电子产品等来自商务部的数据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销售份额占60%以上,在轿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占市场份额接近80% ,而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 。田亚梅认为,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与企 业的高投入是成正比的。在一些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已领先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研发70%的矢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 件企业,而我国汽车零 部件企业绝大多数不具备研发能力,与发达 国家企业相比,完全处 于劣势

8、,零部件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 ,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 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关键零部件领域,包括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和ABS系统等方面,本土零部件企业竞争力尤其不 强。我国本土的汽车零 部件企业目前还是缺 乏同步开发能力,而只 具备按样件开发或按 图纸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在高科技零部件 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 开发成本过高也使得 本土零部件企业难以 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 局面。东风汽车新能源办公室

9、主任、电气系统专业PD吴泽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风汽车在发动机电子控制方面的研发一直没有启动,主要原因是投入太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国内的所有汽车厂家一直是靠进口,但 是要想成为国际一流的车企,自主研发汽车电子产品势在必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表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多年来存在的诸多 深层次的问题,影响着 零部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他建 议,国家应研究出台鼓 励政策,扶持零部件龙 头企业做大做强。事实上,政策缺位的问题不仅导致外资对国内的零部件市场形成垄断,也导致内资零部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产品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更滞后于整车 的发展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汽车零

10、部件行业整体制造水平低,管理粗放,成本控制力弱,无法适应用户对产品 质量、成本、交货期等 全球化采购要求。据业 内人士估计,目前整车 价格每降低10%,至少5%要转嫁给零部件企业。随着轿车整车价格 战的频繁上演,成本压 力不断向零部件环节 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 企业控制成本能力面 临巨大挑战。核心技术研发难题待解跨国零部件巨头德尔福在北美地区的业务因受金融危机影 响,业绩逐年下滑,但在中国现已投资额超过五亿美元,并拥有一 家研发中心,一家培训 中心和15家企业,销售额达10亿美元;另 一巨头博世公司在中国投资额超过六亿美 元,在华设立了 10个代表处,五家贸易公司,18家企业,销售额达到14亿

11、欧元。此外,伟世通、固特异、米其林、爱信精工、乔 治费歇尔等都先后驻 扎中国。商务部的报告 显示,在2004年后,70%以上的跨国零部 件巨头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从国外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包括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以及日本的电装等公司,都是伴随着本国汽车工业的日益壮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没有强大的汽车工 业实力,就不可能出现 领先的零部件制造商。著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将是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直到现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是进口关键零部件。这看似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捷径,但本土零部件企业因此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专家指出,虽然多年来

12、在汽车产业政策中都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问题,但仍 然缺乏系统性的战略 设计和政策设计,而在2009年初发布的汽 车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中虽也明确提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但仍然缺乏落到实处的具体政策。从而导致绝大多数的国内零部件企业因缺乏政策导向和具体鼓励措施而难以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 持,更无法与整车厂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这些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企 业没有充分注重创新, 如果不创新、不突破就可能被淘汰出局。目前,许多国外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独资的技术中心。为适应汽车和零部件同步开发与系统开发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加大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提高零部件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技术为核心,发 挥自身优势,形成集团 规模化、专业化产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