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上传人:图*** 文档编号:494328741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农村垃圾治理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XX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四好”创建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强化举措,补短板、抓关键、强推进,持续开展清洁乡村行动,全县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XX大地呈现出一幅天蓝、地洁、水清,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瓜果梨桃、采桑养蚕的“蜀风桑韵”美丽宜居乡村画卷。一、补短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优化村庄布局,突出安全住房和功能完善,大力推进庭院、入户路、沼气池建设,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改善居住环境,加强农村环境设施配套,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处理合理、环保达标”的农村生活

2、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体系。一是实施垃圾“户分类”工程。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三类垃圾分类要求,统一购置分发绿、黄、红三色户用垃圾桶2万多个,指导农户将垃圾分类装入绿、黄、红三色垃圾桶,确保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二是实施垃圾“村收集”工程。按照“适当集中、区域共享”要求,根据村落农户多少和居住情况,在道路旁修建垃圾池,全县修建垃圾收集池820多口,集中收集垃圾。三是实施垃圾“县处理”工程。按照“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把城镇环境治理经验向农村延伸,新建占地11亩生活垃圾中转站,配套压缩箱4个、装载漏斗1个,乡镇配置转运车辆80余辆,及时清运处理生活垃圾。二、抓关键,建立垃圾处理新机制按照“户

3、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立清洁乡村新机制。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县级财政投入,采取乡镇出一点、村出一点、农户出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建立农村垃圾处理多元投入机制,主要用于环境设施的维护和人员工资。二是建立竞聘上岗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非贫困村选聘责任心强、勤劳认真、有一定威望的群众担任保洁员;在贫困村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选聘保洁员,负责村域范围内的保洁工作,全县25个乡镇建立125支保洁员队伍、人员达350余人。三是建立资源再利用机制。一方面,加大可回收资源收集点和流动回收队伍建设,全县建成农村可回收资源点30余个、回收流动队2

4、40余支,每年回收可利用资源100余吨。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畜沼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发展质效。三、强推进,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坚持把农村垃圾处理与“四好”创建相结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一是精心组织。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垃圾处理领导小组,“三级”书记牵头抓总,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广泛宣传。利用农民夜校、广播电视和“三下乡”活动平台,广泛宣传清洁乡村的重大意义和措施办法,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不乱丢乱倒等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全县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开展教育宣传活动600余场次,受众达4.5万余人次,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千斤重担人人挑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章立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落实村民门前三包责任,开展室内室外卫生检查评比,设立曝光台,表彰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的农户,曝光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农户,形成了农户环境卫生“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四是强化督查。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成效纳入目标绩效管理,由县目督办、县治理办、县规建局等单位组成检查组,定期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加大暗访、曝光、问责力度,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并与干部任用和资金安排挂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