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432617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课例成为学科教研的有效载体初中数学有效教研实践案例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先行,教师发展,教研先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家长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已成为当前教研部门的工作重心。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研形式单一,简单的上课、听课、评课,单调乏味,缺乏新意;教研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学中需要研讨的问题没能引起足够关注,教师的教学困惑及教学疑难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教研活动缺乏主题,听课、评课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2、教研主体意识缺失,教师被动参加教研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效果低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没有得到有益的收获;教研力量不强,专业素养不高,对学科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和把握;缺乏好的专业引领和示范,教师专业学习资源短缺;教研环境有待优化,教研文化需要重构等等。怎样才能尽快改变农村学校的教研现状,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呢?通过调查、学习和思考,我们决定选择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教研模式。我们认为:课例研究围绕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它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的体认与展现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高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是教师研究“课”的一种很好方式,在课例研究过

3、程中产生的大量学习机会和材料都是教师学习的资源。通过课例研究,可以使教师切实了解课堂“操作”的实况,在专家和同伴的帮助下对课堂教学细节进行深刻剖析和研究,从中提炼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科本质,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执教能力。通过课例研究可以让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困惑,改进自己的教学。一、以课例为载体的学科教研流程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以提高教研质量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多次的筛选、实践、修正,逐渐形成了以下以课例为载体的学科教研流程: 选定课例内容制

4、定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反思修订教学方案改进课堂教学形成教学课例共享研究成果确定教研主题确定教研主题:对当前我县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疑难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我们的研究力量和问题的轻重缓急,提炼确定教研主题。选定课例内容:确定贯穿研课始终的研究主题后,选择确立具体的教学研究内容和目标。并根据选定的教研主题和课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授课教师,由教师个人或备课小组通过钻研教材拟定草稿,然后把最初的方案提交研究小组进行讨论,对草案进行二度修改,形成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确定实施这节课的时间,然后由授课教师来讲授这节课,研究小组成员等有关教师全部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观察

5、、记录。教学评价反思:授课教师阐述自己这节课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观课教师从不同的观课角度对这节课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讨论确定修改意见。修订教学方案: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教师本人的反思,调整目标定位和教学方法,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改进课堂教学:在修订方案准备好之后,再由这个教师或研究小组的其他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这节课,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改进,指导教师和研究小组成员再次听课、观察和记录,并给出评价。形成教学课例:研究小组所有教师分工合作,对课例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形成较完整的课例。共享研究结果:写一份书面报告分发给研究小组教师和指导专家;把课例材料上传到我县初中数学

6、名师工作室网站上供大家分享。我们认为,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流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重实践: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深度“磨课”过程,即“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一个课例的研究过程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改进是否正确有效,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共享成果,体现了教研模式的实践性。二是重发展: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模式不只关注教学本身,重要的是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而且也只有自己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的磨课活动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尽管每节课后都要对教师作出评价,但这种评价是发展性的,

7、评价的目的是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加以改进,取得教研活动的最大效果。教师在此过程中经历艰苦的磨课过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都在螺旋上升中不断得以提高。三是重合作:我们的课例研究不只是个体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合作的团队研究,所有研究环节都是研究小组团队合作完成的。经常性的、常规性地进行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开放式地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可以使大家聚焦共同的研究主题畅所欲言地评课、研讨,选题、备课、上课、观课、改课、记录等环节都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形成的课例一定是大家共同合作的成果,并且在网站中公开,让所有人分享。这种合作研究的方法可以起到取长

8、补短、扬长避短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线教师草根研究的优势。二、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实践三阶段根据课例研究理论和我县初中学科教研现状,我们设计了以下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实践三阶段:1.深刻把握数学学科本质寻根阶段把握数学学科本质是一切数学教学的根,我们在听课、座谈中发现许多教师对这一点并不了解或很少思考,表现为:概念教学处理简单,介绍概念记忆概念套用概念,忽视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活动教学用肢体的活跃代替思维的活跃,用形式的热闹掩盖数学本质的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贴标签”式教学等。“打蛇打七寸”,有效教研就要抓住教学主要问题开展研究,所以我们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确定为“准确理解把握学科本

9、质”,活动形式主要为学习与讨论。我们通过具体课例组织教师学习如何理解数学学科本质,使教师认识到某个具体内容的数学本质既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又表现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属性,还表现为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科本质,才有可能让数学课上出浓浓的 “数学味”。2、难教难学问题解决解疑阶段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研究课例也是要研究“有问题”的课例。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我们首先要集中集体智慧分头击破课例中存在的难教难学问题。为了能够得到真实、典型和普遍的难教难学问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初中数学新课程难教难学问题征集活动,把一线教师在实施新

10、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或办法,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新课程难教难学问题可以是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困难、困惑;可以是对课程标准或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上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上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问题等。我们通过网络征集、会议征集、行政推进等方式收集,并且归类、梳理出有关数学概念、数学建模、规律探究、数学实验等四大类疑难问题。然后,我们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解决。我们分别组织了四次难教难学问题的课例研讨活动,精心选择每一类问题中的典型疑难课例,希望通过我们每一次的课例研讨能够引起一线老师的共鸣,能够根据

11、我们活动研讨的解决方案举一反三解决同类型的难教难学问题。在典型课例的研讨活动中,我们会对难教、难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方程应用题教学中的难教难学问题研讨活动,我们征集到10个难教难学问题,研讨会前我们把这10个难教难学问题发给研究小组成员和中数会理事与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让大家对这10个难教难学问题进行逐个攻破,研讨会上大家有备而来,各抒己见,结合两节研讨课对方程应用题教学中的难教难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解决方案和教学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消除了部分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困惑。3、“主题式”团队赛课推进阶段为了更深入地开展对新课程高效课堂的

12、研究,进一步推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流程,我们把全县初中学校分成八个教育共同体,以强带弱、城乡结合,以教育共同体为单位分别组织开展了以“挖掘教材内涵,凸现数学本质”和“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题的团队赛课活动。“主题式”团队赛课活动的最大优势是通过一个活动,将全县全学科教师联结在一起,通过教育共同体形成一个个教研群体。这个教研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教研主题,共同致力于解决一个教学中存在的难教难学问题某一课题,按照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流程,不断深入理解教材,发现教学不足,诊断教学问题,形成改进意见,展示研讨成果,使执教者与参与者的教学行为都得到有效改进,并逐渐使磨课活动成

13、为学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常态化的一种教研方式。这种边学习,边实践,边研讨,边反思,边改进的教研流程,把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但提高了执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而且增强了每一位参与者的专业素养。老师们感慨地说:“主题式”团队为我们提供了磨课的平台,好课都是“磨”出来的,磨课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深入,磨课让大家的灵感不断迸发,磨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简约而精彩。三、以课例为载体的学科教研实践案例在教研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十几个课例的研究,现把学科教研实践第一阶段的课例6.1矩形摘录如下:1、确定研究主题围绕“深刻理解数学学科本质寻根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确定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为“挖掘教材内涵,有效

14、延伸拓展”。为更好地引领教师理解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我们首先请省特级教师作把握数学本质,提高数学素养的专题讲座,并结合具体课例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数学本质的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使大家认识到简约的数学课应该有丰富的内涵、精彩的设计和生动的形式,即有充实的核心内容。为此,首先要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深化、细化,象放大镜一样把它放大,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源头上去思考知识的“为什么”;其次是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数学味”,要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让数学课更突出理性

15、思维;最后是教学的推进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递进性,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等。2、选定课例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我们选定浙教版教材初中数学八年级6.1矩形。3、制定教学方案我们确定了授课教师并成立了三人备课小组,要求三位教师用一周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并做好上课准备。备课小组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下面是备课小组对6.1矩形的备课思考: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形成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的优劣,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研究。教材所包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体现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要点,也就是教材的内涵;而教材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内容编排,则是教材的

16、外延。实际上,由于教材的篇幅所限,很多内容都是经过精选过的,在外延上显得较为简练。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抓住教材的内涵,从而拓展教材的外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热切探求愿望,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现在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章节安排有直观操作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探索的原理及方式方法,进而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然而,一些操作实践的内容在教材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对提出的问题都比较直接,不利于学生理解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本节教材中的合作学习环节是:用六根火柴首尾相接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议一议三个问题:(1)能摆成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