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32214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 汉语言借代辞格的运用 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一)借代的定义 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涵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只是名词间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类 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代理

2、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 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 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人物。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第四,以地名代事

3、物。 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第五,以专名代通名。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 第七,以具体代抽象。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第八

4、,以原料代成品。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 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第十,以实数代虚数。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 二、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

5、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第二,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这种特征或标志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征和标志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

6、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一)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二)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 (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古诗忌讳同词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 (四)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鲁

7、迅呐喊 头发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了国家的尊严。“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 (五)可以使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 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8、楼高不见章台路。(“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 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 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

9、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 三、借代辞格运作过程分析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接受

10、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程度决定的。 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认对语境的依赖。 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辞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志,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本身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且临时性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

11、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二)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 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不但受社会心理的制约,也受交际双方心理状态的影响。 因此,研究借代辞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础。由一个概念而联系到临近的另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叫联想。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现象时,我们就会在这一对象的刺激下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和体悟,这种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人类认识事物,储存事物,提取记忆的方式,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按传统的分类方式,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四大类。其中“关系联想”是借代辞格赖

12、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无论是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还是受体的解读,都是基于此种联想的。 关系联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联想。按联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联想又分为四类:反映事物种与属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叫做“种属联想”;反映事物主体与宾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主宾联想”或“主从联想”;反映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偏全联想”;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叫“因果联想”。 (三)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文本建构完成,只意味着这个交际活动刚刚开始,要想一次修辞实践实现其价值,必须要经过接收者的辨认和解读。一般说来,接收者对辞格的辨认并不困

13、难,很多辞格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如明喻的标志“像”,暗喻的标志“是”,引用的标志是引号等等。借代辞格有时候也用引号将代体引起来,说明这个词在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多用在近现代作品中。 当然,对修辞文本的辨认,主要依靠的是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经验在我们脑中沉淀,形成对各种修辞模式的影象,这些影象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文本时,这些影象会被自动激活,大脑将其归到最为相近的影象中,再作出有意识的判断,得出确切的结论,到底属于何种修辞文本。但是,对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并不丰富的初学者而言,以形式逻辑是否

14、混乱来判断借代修辞文本,无疑是辨认借代修辞的一把钥匙。 (四)借代文本解读过程阐释 借代文本的建构,以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语境与语义的冲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读正是利用联想对这种冲突的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经验和冲突化解的快慰。 联想是借代文本解读的钥匙,接受者联想语境以和表达者相逆的方向展开联想,排除表达者设置的障碍,领会借代文本表达的信息。 修辞信息包括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两部分,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交叠,共同构成修辞信息的整体。读者对辞格的解读实质上就是对这两部分信息的获取过程。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审美习惯、对接受对象的认识程度等的差异,造成了同一文本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外乎三

15、种类型,下面以一首词为例,看借代文本解读的这三种情况: 宋周邦彦倒犯新月: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 少。 第一,信息等值。所谓信息等值,是指表达者提供的修辞信息,经由接受者的认知和审美活动的准确把握,不但语义信息得到破译,相应的审美信息也被品味和体验,读者在明白所指的同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享受。当然,由于一个修辞活动从表达到接受,要经历不同主体的两次主观介入,不同主体的文化经验、审美习惯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等值是近似的、模糊的。在借代文本解读中,由于表达者和接受者对本体和借体认识程度相似,对两者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共识,这就可以使两个不同主体的联想能在近似的轨道上发生作用,这样,接受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但可以破译语义信息,同时可以获取相应的审美信息,大致感受到表达者在表达时的情感状态。 第二,信息增值。信息增值是指由于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