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319441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010年12月25日 13:36 来源: 作者: 字号打印 纠错 共享 举荐 阅读量 103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谭力文【内容提要】在回顾人类管理活动产生和改变的基础上,梳理了人们对管理活动描述、分析以及由此而提出的定义和基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以视同为普适性的管理理论,构建它的基本条件有二:充分留意管理理论的社会科学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了解人类群聚建立组织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了解管理学经典专著中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描述、抽象、总结以及分析和论证过程。【关 键 词】管理学/普适性/构建2008年暑期在

2、杭州与同行一起探讨管理学课程的相关问题时,再次发觉有关管理学课程的理解可谓多多,有关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此时不禁想起管理学报在2007年发起的试问管理学1(简称试问)的学术探讨活动,再一次感受到管理学报在全国学术界发起探讨和探讨有关如何界定管理学,如何开展中国管理学探讨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笔者谈谈自己对如何界定管理学问题的一些看法,并试图回答试问一文中的主要命题“原委有没有普适性的管理学”及文中的部分问题。须要指出的是,提出“构建普适性管理学”的问题确定会引起很多的歧义和争论,因为“普适”二字就往往会被人们理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甚至“一成不变”。相比之下,用“一般”对管理工作中的

3、管理理论进行描述可能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考虑到管理学报的设问,考虑到中国管理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特殊是依据自己的学习与探讨,笔者认为,经过人们一个世纪以来的探究,在管理领域,特殊是在管理学领域,用来科学地阐释管理活动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的理论已经形成,所以用“普适”来进行描述并无大错,也体现出对问题本源进行探究的渴望和志气。1有关管理学的歧义及其产生的缘由正如试问一文所提出的诸多表象显示出管理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颇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这些问题使得管理学很难依据一般学科的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界定和科学的梳理,也让管理学既像一门科学(学科),又好像游离在科学大门之外,形成科学、艺术和实践混杂的一个非常

4、困难的体系。笔者认为,问起原委,管理学科困难与混沌的缘由主要来源于管理理论的探讨者(也应包括一些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在探讨工作中出现的多角度、多视野的问题,甚至不乏一些随意,从而造成了这种其他学科不多见的自乱阵脚现象。详细而言,源自4个方面:(1)来自于对其核心概念“管理”理解的诸多歧义何谓管理,这本应当是管理学探讨者必需首先进行科学界定和回答的问题,但是,由于对管理这一关键概念定义的多样、混乱和随意,几乎任何编写管理学教材的作者都有自我的定义。权威人士的定义也多种多样。试举几例如下:管理的主要目的应当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泰勒);管理就是实施支配、组织、

5、指挥、协调和限制(法约尔);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或与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建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退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得最优效率的艺术(孔茨);管理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来衡量的,而不是学术嘉奖(德鲁克);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罗宾斯)。虽然在以上的诸多定义中可以发觉一些管理定义的共同点,但任何人只要面对语意如此不同,甚至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的定义,只能感受到管理学科的不科学和不严谨,而很难得出其他结论。(2)来自于涉及

6、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理论和流派当今管理理论涉及的探讨对象就有企业、政府、军队、学校和医院等性质差异极大的各类社会组织,不同的组织在管理的核心理念、思想以及依据的管理原则存在巨大差异,也就形成了探讨不同对象的管理理论。与此同时,就是在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管理学之中,也存在着依据不同理论基础构建起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基础大致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数学和系统论等,因此也就出现了依据不同理论基础而出现的、被孔茨描述为“管理丛林”的流派现象。众所周知,面对这样的丛林现象,孔茨是既出于无奈,也深感不满,更提出了他如何实现管理理论归一的希望。但是,面对不同性质的组织视察探讨的结果,面对依据不同理论基础对管

7、理活动(工作)探讨的理论差异,面对应当是探讨同一问题,但生长在不同“理论土壤”上的丛林大树,众多的探讨人员,除了感叹和无奈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思索游离在这丛林之中的生存之道,而没有更多地去探讨和探讨这种丛林现象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3)来自于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自身的模糊管理学应当包含什么内容?管理学范畴的边界在哪里?这可能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如管理学是否应包含涉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与这种模糊体系有联系的就是人们一般不去留意区分管理学与企业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理论之间的界限。例如,在日常的探讨中,不少文章没有将管理学与上述的种种理论进行严格的区分,在一些常见的管理学文献选读本中,一

8、些编著者就将涉及上述诸多管理领域探讨者的文章编辑在一起供人阅读。更有甚者,面对管理学科好像存在的混沌与困难现象,干脆将混沌理论与困难科学理论作为阐释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使得人们在探讨与学习管理学时不仅更为“混沌”与“困难”,也在这样的不经意中走得更远了。(4)来自于中国管理学界发展的特殊经验众所周知,中国管理学科大规模的振兴与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头。从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看,此时的管理理论正走进“管理丛林”时代,显现了学派林立、繁纷困难的学术现象。在理论基础上并未做好打算的中国学者也就很快出现了在丛林中徘徊,难以辨别主流学术方向的现象。中国管理学术界另一特殊的现象是“探讨中国管理学探讨的现

9、状和将来,或许不能脱离中国管理学院的过去和现在。中国的管理学院从历史渊源和学术传统考查,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源于原支配经济时期的财经院校传统的;源于工科院校传统的;源于经济学传统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不同的学术传统为今日的管理学院分别留下了各自深深的烙印,至今影响着这些管理学院的发展路径,成为这些管理学院具备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劣势的根源。从劣势方面考虑,一些管理学院,包括一些闻名的管理学院至今还没有跳出各自过去的影子,给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以至于影响到今后的发展。”2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管理学界的“三大主力军”的学术现象并未在20多年的时间内消退学术的“壁垒”3,反而因传宗接代的学术特点与

10、各个管理学院所处校内特有文化的影响,呈现学术藩篱渐渐高密的现象。中国管理学界的发展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同步,“喧闹”的市场与“严酷”的学术考评体系,使得相当多从事管理探讨的学者难以在自己的面前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进行深思熟虑的探讨和细致的思索。孔茨3对管理理论特有的“丛林”现象的诸多缘由已经进行过深刻的分析,但这些缘由在中国管理学术界可能更为严峻和困难。2管理的本质及管理学的构架学科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学问体系,也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抽象、描述与界定,因而对一个事物的定义首先应当对这个事物的本质现象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描述。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所描述的管理活动属于人类最为基本

11、的社会活动,管理学能否对其本质和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呢?这应当是管理学的探讨者首先必需回答的问题。管理活动基本上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其产生的缘由主要应归结于人类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凶险的内外势力,为维护自我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群聚”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人类早就有充分的相识。马克思4认为:“一般来说,人们不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共同劳动。他们集结在一起就是他们进行协作的条件。”巴纳德5也曾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简洁的说明:“协作存在的理由就是克服个人实力的限制”。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其王制篇中精辟地说明到,人能“群”是人们“最为天下贵”的基本缘由。并例举说明到,人的力气不如牛,行走不如牛,但牛

12、马能为人们所用的缘由就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协作而产生的“群”应当就是管理理论中称谓的组织。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人类为其群聚构建的各类组织,无论是强大的国家,还是胜利的企业,它们多有其寿命,且寿命之短,一般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制度设计、度量衡和文字统一等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秦朝,其统一中国后政权维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5年;强盛的汉朝与唐朝,分别也只生存了426年和289年。谈到企业,其寿命之短,更是令人惊异。依据美国财宝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

13、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 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6。对完全处于竞争状态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虽估计不甚精确,但“有探讨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5年”7。对于人类组织短命的这一奇妙现象,诸多管理学家早已进行了探讨,并做出了恰当的说明。巴纳德5指出:“在我们的西方文明中,只有一个正式组织罗马天主教会存在了很长时间。有少数高校、极少数的民族政府或正式组织起来的国家,超过了200年,有些市政当局略微长寿一些,但其他法人组织很少有超过100年历史的。在人类的历史中,显著的事实是协调的失败

14、,协作的失败,组织的失败,组织的解体、崩坏和破坏。”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正式组织中,或由正式组织进行的胜利的协作是非正常的,而不是正常的。目前所看到的是在多数的失败者之后剩下来的胜利者。那些短命的组织能引起长久留意的只是例外,而不是常例,这样说可能是正确的,现代文明的特点是存在着在各个时期产生而至今仍存在着的大量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个时期出现过的某个组织可能长期存在,或今后会长期存在下去。”德鲁克8也曾经非常简明地指出:“明显,公司是人为建立的机构,因而它不行能长盛不衰。对一个人为建立的机构而言,即使是维持50年或一个世纪的短短暂光也谈何简洁,因此,天主教意味深长地指出,它的缔造者是上帝而

15、不是人类。”在这里,巴纳德与德鲁克都有相同的看法,即把人类组建的组织所出现的短命现象归结为人们自身的问题。这样的看法在荀子的王制中体现得更加直白:荀子将人群的胜利之道归结于必需的“义”与“分”,若人们建立的群体(组织)失去了“义”与“分”,则必将走向衰败和灭亡。那么,人类应当如何实现“义”与“分”的目标来维系组织的发展,避开与组织成立初期愿望相违反的短命现象呢?这就应当与人类为了维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类特殊活动管理活动相联系了。马克思9对于这种人类特有的活动进行过非常精确的描述:“一切规模较大的干脆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须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

16、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须要一个乐队指挥。”虽然马克思在这段名言中没有提及“管理”个字眼,但却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人们基于群聚活动建立具有共同目标的组织之后,就必定出现须要指挥的工作来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且这是一种新的社会职能,它不同于这个群体活动中每个人所干的详细工作(乐手的工作),即一般职能,而是一种以协调个人活动(指挥的工作)以取得总体目标的社会职能。明显,这应当就是人们现在已经非常简洁理解的管理活动(或工作)了。在这里,马克思非常简明地讲解并描述了这种协调活动的基本特性:它产生于人类的“共同活动”;它的本质是“协调个人的活动”;它的特征是有别于个人活动的“总体的运动”。德鲁克10对将管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