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3165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核心能力建设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如何成功转型、持续成长目录引言:企业生存与发展状态3一、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31.竞争优势32.1 2.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4背景.2.2 源流.2.3内容与本质2.4 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6意义.2.5 特征.二、规范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转型问题1.1 发展战略问题1.2管理规范化问题101010111.3没有核心竞争力122.规范化管理与竞争优势1212整合企业资源2.2企业创新.132.3建立学习性组织132.4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142.5打造优秀企业文化152.6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16三、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与核心一一人力资源管理161. 人力资源管

2、理的主要模块16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182.1企业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182.2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20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转换一一从3P到4P233.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不足233.2人力资源4P管理模式24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核心能力25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251.1组织绩效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251.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26企业绩效管理与核心能力292.1企业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29322.2用绩效管理手段提升企业核心能力30结语:民本经济与企业管理转型方向引言:企业生存与发展状态20年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状态,是一个现今流行的话题

3、,中国企业从最初的草创期到90年代的“一招鲜,吃遍天”或者是实行“多元化”,在21世纪之初,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总结20年的成功与失败对未来是有益的,尽管我们回顾这20年,发现中国企业的失败大大多于成功。我们可以将过去20年中国企业的编年史划分成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拉关系、找资源”的“寻租”时代,这个年代谈不上营销、管理,更谈不上企业战略,这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特殊时期。第二个阶段被称为“一招鲜”阶段,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这个时期的尾声。无论是过去十年里那些流星般闪过的“标王”,还是目前正在从辉煌走向末路的企业,他们都曾经以某一方面特别强的能力尤其是体现在眼

4、光、渠道、广告、策划上的能力使企业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爆发性的增长,但是,他们都不能在90年代末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全面竞争阶段继续保持优势。中国企业的发展曾经经历了一个好时光,但是,20年后,一切都逐渐地回归到商业的本源,“好买卖”、“好项目”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了,企业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如何做到基业长青,如何去做好一个企业,并且把它做得卓越,做得更为长久。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一、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1.竞争优势我们首先通过回顾几个基本概念来概括总结竞争优势及其持续的内涵。竞争优势: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源于技术、管

5、理、品牌、劳动力成本等。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是指企业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竞争力强的企业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回报。在波特战略体系中,波特特别强调了两种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差异化竞争优势。动态竞争优势:动态竞争优势就是指发展竞争的主体立足于自身(所在国家或本地区组织)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着力培育其未来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群,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简单地讲,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

6、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波特运用钻石模型解释集群的竞争优势,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要素条件、企业竞争与战略),以及两个附加因素(机会和政府)等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对于集群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解释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使集群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方面的竞争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将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集群竞争优势还有多方面的来源,例如:地理集中(集聚经济)、灵活专业化(社会网络)、

7、创新环境、合作竞争和路径依赖等因素都在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竞争实质上就是要超越竞争对手,优胜者意味着拥有对手欠缺而对竞争结果或经营绩效发挥关键作用的优势,即拥有竞争优势。那么什么是竞争优势呢?通俗而言,就是指一个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性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属性或能力。不过,这只是短暂的优胜于竞争对手,企业如何长期地优于竞争对手才是发展之本。为此就必须拥有持续竞争优势,即企业具备某种能够在长期内保持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综合

8、的竞争优势。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在于:对企业所处的环境采取的战略、企业拥有的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性创新等。但是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持续成长”。所谓可持续成长包括二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数量的增加,增加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理念的革新等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2.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2.1背景2.1.1 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

9、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2.1.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

10、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

11、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2.2源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其后门人艾迪斯潘罗斯于1959年发表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

12、有不同用途、且随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存在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马歇尔的另一位传人乔治理查德森则在20世纪60-70年代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论。1982年理查德尼尔森和西蒂尼温特合作出版了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该书明确肯定了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中能力观的重要意义,书中不再依据规模对企业进行分类,而是赋予拥有不同智力资本的企业不同的类别名称。同样在198

13、2年,尼尔森和温特的著述得到了史蒂芬里普曼和理查德罗曼尔特的支持和发展,通过“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这些论述开创了把企业经营战略作为由于企业内在的固有效率差异而积累和保持的、用以产生超额利润的来源来进行精确的经济分析。之后,随着伯格沃纳菲尔特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的观点对对整个8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此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其中一派是资

14、源学派,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另一派继续称为能力学派,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5-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2.3内容与本质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2.3.1核心能力的本质知识为分析核心能力的本质,必须以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分析为前提。前者探究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能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中。就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分析而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但从核心能力的度量、评判和提高措施分析看,后者成为了措施的落实点,即只有在载体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独特的、不为外部所获取和模仿的核

15、心能力。离开能力的载体去讨论能力的培育,就成为无本之木。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观点分析,我们可得出假设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应是格式化知识(如图纸、文件等)和信息、技术、管理、价值观;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人、以及人所运用知识的对象操作工具。基于组织与系统观分析,可得假设:核心能力的核心内涵是知识体系,而人、组织、资产和机制等是知识体系所附着的载体。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分析,可得出假设: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其载体是整个企业/组织,而独特能力通过决策和资源获取、储存、运用过程表现出来。基于技术观分析,可得到假设,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的专长和能力;其载体是人、设备、组织等,核心能力通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生产制造活动和市场营销活动反映出来。基于前面的5个假设,可以得出: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有格式化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仍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组织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的特有资源,所以,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看待知识与资源的关系。资源包括组织内部资源和组织外部资源两个方面。组织外部资源存在于外部环境时,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