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431344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DI对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分析种子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201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农业的利用外资情况仍然很低,农业中的种子产业更是如此。然而,在这很少的一部分种子产业利用的外资中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外资的进入是应为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带来乐观的前进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国外种子进入中国之后,却给我国的种子产业带来很大的危机。一、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2000年,我国种子产业市场对外开放,美国杜邦、美国圣尼斯、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等外资种业集团趁机大举抢滩中国市场。截至2009年,国外的种子品

2、种已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市场份额。“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达市场总量的5%,前2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如一个孟山都。”11月25日,在广州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种业峰会上,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直陈中国种业的尴尬现状。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私营代销店高达10万家。2006年,我国前10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6%。可见,国内种子企业难以摆脱“杂、多、乱、小、散”的现状。我国种业的数量虽大,但综合实力弱。

3、二、我国种子产业FDI的负面效应由于外商投资者对任何国家资本输出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加上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给予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不同程度的鼓励优惠政策,这就必然给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国外种子的入侵就使我国种子面临一系列危机,这种外资的进入对种子产业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外来种子挤占国内企业和合资下的技术溢出约束。2.1外来种子挤占国内企业自从2000年种子法颁布以后,我国种子进入市场化进程。但由于国内种子企业规模较小,难与大型外企抗衡,造成跨国公司大量涌入。这些外资企业除了严重挤压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加紧在国内进行研发布局,对中国的种质资源和种

4、子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今年7月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外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成为中国第三大玉米品种。而之前还有大豆,棉花种子和蔬菜种子。目前,国外公司已实际控制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然而,我国培育的本土种子在与国外种子的竞争中却没有占到上风,如在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种子市场上,国外的种子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外资渗透我国种业可能会对民族种业带来严重冲击,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危害我国农民利益。表1. 我国种子产业进出口净重及进出口贸易

5、额 (净重KG;贸易额:美元)种子产业进口种子产业出口净重贸易额净重贸易额200119,768,02654,847,73420018,416,46832,724,089200223,083,91163,294,96720026,733,68729,156,025200328,151,24781,309,31120038,320,29835,170,462200428,949,16886,956,455200411,478,33643,348,716200523,674,19381,899,783200515,442,73557,619,335200620,485,16292,891,31820

6、0615,213,50960,835,148200722,459,345103,814,487200715,442,73576,073,003200825,012,486127,490,758200813,581,37588,803,838200931,547,730133,816,847200912,275,070103,512,014201047,676,073184,250,38720108,205,457113,139,314数据来源:联合国网站由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进出的净重来看,我国进口的重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近两年的增长势头尤其强劲,而相比之下,我国出口的数量却少很多。201

7、0年,我国进口的竞争约为4768万千克,而出口的重量仅82万千克,进口的重量是出口的58倍之多。从进出口的贸易额来看,我国进口的贸易额约为1.84亿美元,出口的贸易额为1.13亿美元,进口额比出口额多了7000多万美元。但相比之下,我国种子的出口单价要比国外种子的单价高。表2. 我国蔬菜种子进出口净重及进出口贸易额 (净重:KG;贸易额:美元)蔬菜种子进口出口净重贸易额净重贸易额20013,832,15923,457,23020013,903,03721,381,16720024,983,86027,592,69420023,126,23917,553,97020035,107,43932,7

8、86,91820034,991,20924,570,08320046,087,17739,111,32920046,073,50528,757,23520057,428,93842,807,67320055,623,10735,351,77720064,616,23752,373,52220065,085,77636,924,60220075,224,53254,704,86420074,883,16946,587,65820087,207,57068,409,04620084,033,56653,694,37120096,888,61673,522,69320094,130,82168,01

9、6,76520107,785,840106,425,11120103,745,09774,162,082数据来源:联合国网站由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蔬菜种子的进口贸易额为1.06亿美元,占当年种子产业进口数量的57.76%,是种子进口类别中最多的一种,然而蔬菜种子进口的重量只占种子总数的16.33%。从单价上来看,蔬菜种子的进口单价远超过了其他种子的单价。我国的蔬菜种子的出口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的重量却没有明显而稳定的增加。图1. 种子产业的进口贸易额与蔬菜种子的进口贸易额对比从上述两个表及图1,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的种子进军我国的势头十分强劲,尤其蔬菜种子,这已成为我国国内种子

10、市场上不争的事实。而国外种子并没有满足与对蔬菜种子的垄断行为,今年的春种,黑龙江省的农民甚至对美国“先锋玉米335”种子供不应求。这种种子每公斤价格达到六七十元,是普通国内种子的五倍左右,但在种子市场上却很抢手,很难买到。不仅杜邦先锋公司在扩大中国市场,瑞士的先正达公司和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也都在做同样的努力。玉米种业也将逐渐被国外玉米种子所掌控,而控制了玉米种子市场,就意味着间接控制了中国玉米粮食市场,玉米种子的垄断问题也令人堪忧。2.2合资下的技术溢出约束合资对我国种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溢出的约束上。国外种子为了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避免核心技术的溢出,对种业的技术核

11、心采取保护。合资化的技术溢出约束主要表现在横向溢出月纵向溢出两方面。横向技术溢出是由于中国吸引大量FDI的产业或行业中竞争效应的存在,外资企业必然尽量避免企业间的技术溢出。纵向技术溢出约束的由于资本的技术含量不高,而且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投入品主要依赖进口。2002年末,美国先锋公司公司与我国最大玉米制种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成立了合资公司,拉开了外资并购我民族种业的序幕。2006年,先锋公司与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种业先锋海外有限公司。甘肃省敦煌种业具有20多年的种业经营历史,是我国大型的种子生产企业之一,产品几乎遍及中国市场,与敦煌种业合作,为先锋在中国生产杂交玉米种子打

12、开了大门。先锋公司下一步可能与辽宁东亚种业、川农高科种业合作,消除其在东北、西南地区的竞争对手,完成了在我国玉米种业科研、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作为我国水稻种子市场排名第一的湖南隆平高科,也已进入外资的并购视野。目前,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通过旗下VHK公司,与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长沙新大新集团合作,成立长沙新大新威迈农业有限公司。而利马格兰公司这种行为的真实意图就是通过新大新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涉足中国水稻种子市场。我国许多民族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后,名义上是中方控股,但核心技术、高层管理人员等都掌握在外资手中,合资企业实际由外资操控。外资在完成并购重要种子企业后,我种子产业中小企

13、业在外资挤压下面临严重生存危机,难以与外资抗衡。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对种子的科研技术投入,减少对进口的依存度由于国外种子产业已是成熟的产业,在技术的研发和企业的管理方面都较为突出。我国在技术上应加大科研力度,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学习国外的管理技术与种子产业的科研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土地的种植技术等。针对中国种业发展的需求,首先要密切跟踪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努力改善育种手段;其次创新种子研发机制,采取“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支持”的方式开展种子关键技术研发,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专家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科研企业担的理念,加强各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14、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种子科技研发水平;三是积极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育种单位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和支持种子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种业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2依法行政,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子产业重组、种子市场培育过程中,应切实贯彻执行种子法及新品种保护条例,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依法清理废除一切不利于种业市场开放的文件、规章,依法治种,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的种业市场。加强对种子的科学管理,逐步改善种业投资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我国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确保种子产业健康发展。3 建设和完善种子产业管理系统种子企业是种子产业的主体,是市场的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种子企业一头连着育种,一头连着推广,贯穿着整个产业链,组建一批有竞争能力的种子企业是提高种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政府与种子企业共同作用,深化企业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种子产业的发展。一是改革现行的种子经营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