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275234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1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负势竞上 好鸟相鸣 出淤泥而不染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2翻译下列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

2、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4、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5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随着 B负势竞上:凭依C窥谷忘反:通“返” D在昼犹昏:夜晚 6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7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 8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9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0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11

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 、山之 、山之 ,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1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1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 ”(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4、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练习检测一、解释词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亲旧知其如此 箪瓢屡空,晏如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二、翻译下列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三、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C、期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

5、同类)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能够一战3、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期在必醉 度已失期 B、每有会意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C、家贫不能常得 安得广厦千万间 D、亲旧知其如此 其如土石何?4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之: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B 其: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 焉:因以为号焉 且焉之土石D 以:以此自终 以乐其志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

6、、写文章的三大志趣。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www. xkb1 .com6、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1)( )(2)( )(3)( ) (1) 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 (2) A、或置酒而招之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 D、又数刀毙之 (3) 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四、问答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五柳先

7、生名号的由来是: 全文的中心句是: 2详读全文,能够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3、文意理解:(1)、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2)、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不”,突出了作者怎样的特点?(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4、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6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

8、:一是_,达到了_ 的水准;二是_,达到了_的水准。7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3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练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www.x kb1.c om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执策而临之

9、 才美不外见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

10、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3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

11、也”。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四、问答题1、理解:本文通篇使用的是 的写法,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xkb1 .co m2、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5、理解填空。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6.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 7.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我选第 题,我的看法是: 8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9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