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差控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4272177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刷色差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印刷色差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印刷色差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印刷色差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刷色差控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刷色差控制近几年来,印刷工业应用色度测定法评测印刷品,尤其是在关系到标准化和数字生产链所有过程的色彩管 理时,更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而在印刷时,通过色度测量分析可以更好地对最终达到的色彩效果进行精确 地评定。影响印品墨色不匀的原因 印品墨色的视觉效果,是衡量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印品墨色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有 以下几种情况。(1)印刷墨层厚度和粘度对印品墨色的影响 适度的印刷墨层是保证印品墨色质量和防止印品粘脏的重要措施。若墨层偏厚其粘度势必增加,容易 产生拉纸毛,影响印品墨色的均匀度,要是印刷墨层偏薄及油墨粘稠度不足,印出来的墨色就偏淡,印品 视觉效果也就差。随着印机转动时间的延长或印刷

2、速度加快,摩擦系数增大,油墨温度也将逐渐升高,于 是,油墨就会变稀,其粘度也会相应下降。所以,调墨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情况,以确保成批产品获得相 对均衡的印刷墨色。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油墨粘度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开 印初期印品墨色较浓, 往后就有所变淡,可通过适当调整传墨铁辊的转动角度来实现增大供墨量,使前后墨色浓淡保持一致。另 外,为防止油墨粘稠度变异过于厉害而影响印品墨色的均衡,各胶辊与串墨铁辊的接触不可过紧,胶体也 不可偏硬,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摩擦热量保持油墨适当的浓度。(2)印刷压力对印品墨色的影响 印刷压力是实现印迹转移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印版表面不是绝对平整的,纸张表面也不可避免存

3、有 细微的凹凸状及厚薄不均情况,若印刷压力不足或不均匀时,版面上印刷墨色必然会出现浓淡不均。所以, 理想的印刷工艺是在“三平”的基础上(即印版面与着墨辊和包衬体间都比较平整而获得良好的接触条 件),以较薄的墨层通过均衡的印刷压力的作用,使印品上获得较均匀的墨色。倘若印刷压力不足或不均 时,包衬体与印版面存有接触不良情况,通过加大输墨量可以满足版面墨色的视觉效果,但这样不仅要增 大油墨的耗用量,又容易发生印品粘脏,是不可取的。(3)胶辊质量对印品、墨色的影响 就凸印和平印工艺而言,印品能否获得理想的墨色,与胶辊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承印彩色印刷品 的设备,置有传墨辊、匀墨辊和着墨辊三种计有五六支

4、、甚至10 多支,其中对墨色浓淡影响较大的是传墨 辊和着墨辊。而胶辊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弹性、粘性、圆心度和表面光洁度等方面,而主要影响墨色浓淡 的是粘性。在印刷过程中,胶辊只有保持一定的粘性,才能确保每一印刷周期涂布于版面上的油墨量均匀 一致。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胶辊的粘性并不稳定,一是由于油墨中纸尘的增加,影响胶体的粘性;其次 是胶体表面的增粘剂(即甘油)随温度的增高和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散失,胶辊表面的粘性逐渐减少,吸墨 性能相应下降,从而影响印品墨色的均衡。所以,印刷图版产品应采用质量较稳定的聚氨酯胶辊。若印刷 大宗产品,应适时对胶辊进行清洗。(4)纸张上洁度差异对印品墨色的影响 实际上,纸

5、张和油墨的关系是复杂的,若仅从一本书的墨色浓淡来考虑,应注意到纸张表面的光滑度 与墨色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各版的压力是一致的,则纸张表面的光滑度与耗墨量成反比,光滑爱好者吸 墨量小,反之,吸墨量则大。因此,如遇到纸张正反面光滑度有差异时,应酌情采取增加墨量和压力的方 法,加以适当的调整。印刷上习惯先印光面,后印粗面时适当增加墨量以达到好的印刷效果。(5)光线变化对印品墨色的影响 通常鉴别印品墨色的光源有日光、日光灯和电灯光三种。这三种光源的发光情况不同,发射出光的颜 色也就不同。目光为纯白色光,日光灯为白中带青,而电灯光则偏红并略有偏黄色。虽然日光和日光灯光 源有些相似,但在鉴别质量较高的产品

6、时,也就应考虑到两者的差别。光线对鉴别墨色的影响,不仅在于 光源,还与光的强弱和照射角度有关。在同一光源下,被照样张上反射光的强弱,主要是由样张与光源的 距离决定的,近者强而远者弱。正确的照射角度,应当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照射在样张上免不了有部 分折射,但对鉴别墨色并无多大影响。在鉴别印品墨色时,不论是白天或夜间都应在光源强弱程度和照射 角度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以防止调墨失误造成的色偏或墨色前后变异。(6)套印不准对墨色产生的影响 网点成色的产品,各色印版的叠印是否准确,对印刷色相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叠印准确的色相效果也 就好,叠印不准的印品色相就会有所偏差。这是由于各色网点所叠印的位置差异,

7、必然产生视觉上的色差。 所以,印刷网纹彩色产品,套印必须精确以保证印刷色相达到工艺要求。为防止纸张伸缩变异造成套印不 准,带来的色偏差,对于质量要求高的网点成色产品,宜采用多色机一次完成叠色印刷,以提高套印质量。 此外,还应对纸张进行吊晾处理,以减少印刷过程中印张变异情况的发生。印品墨色的控制措施 印刷墨色均匀度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图版印刷产品的主要特点往往是图版面 积大,受墨量也相应较大。这样印刷过程中,如果各个环节上的技术工艺把关不当,就极容易出现墨色不 均匀故障,影响产品质量。如有些产品版面墨层厚薄不均或成批产品前后墨色浓淡不一,甚至产生鱼鳞状 细斑或条痕状的墨痕等工艺弊

8、病。因此,把好墨色控制这一关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以凸印为例谈谈墨 色的控制:在凸版印刷工艺中,下列因素与印刷品墨色质量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因素与墨色之间 的关系,对准确控制印刷品墨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正确调节印刷压力 把好印版底垫工艺技术关:木质结构的底托是凸印工艺的传统底垫材料,但其稳定性较差, 印刷过程中墨色变异大,若用于印刷大幅面图版产品,易出现墨色发花、变浅现象,故只适用于印刷小幅 面图版产品。印刷大幅面图版包括实地版产品时,宜用铸铁结构的磁性版托(底垫)或其他金属结构的版 托。 把好印版滚筒包衬工艺技术关:包衬垫料应选用受压变形系数小、弹性好的材质,以避免因包

9、衬体压印后下陷不能恢复原状而影响油墨均匀、充分地转移。一般当承印物表面较光滑时,印刷文字 版、网线版,宜选用中性偏硬的包衬;而当印刷表面较粗糙的纸张时,宜采用适当偏软且有较好弹性的包 衬,以防止因粗糙的纸面与版面接触不良,而产生墨色发花、变浅等弊病。另外,印刷过程中,应注意包 衬是否因压印次数过多,存在凹陷情况而影响压力的稳定,这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外包衬进行贴补或更换, 以确保墨色均匀一致。但对精密度较高的套印产品,印刷过程中切不可去更换包衬,更不能盲目增加包衬 厚度来消除印迹发花现象。(2)正确调整墨辊装置 合理选用墨辊:橡胶墨辊的质地较硬、韧性较强,不易发生塑性变形,较适合充当传墨辊和 匀

10、墨辊,用于印刷线条和文字版,若用于印刷实地图版则容易出现印刷杠痕和布墨不均等情况。塑料墨辊 具有质地柔软、弹性好等优点,不仅可以作为着墨辊印刷图版产品,也可用于印刷活字版的线条或文字版。 调整好胶辊与串墨铁辊的接触位置:圆压平结构的凸版平台印刷机,一般设有几组串墨装置。如果胶辊与串墨铁辊接触不良,势必造成传墨不充分、不均匀,使印刷品横向版面墨色深浅不均。对此,应调整胶辊两端的轴承,使胶辊与铁辊均匀接触。调整后可采用0.05mm的钢片塞进胶辊与铁辊间进行检验, 以抽拉钢片时有明显的阻力为宜。 调整好着墨辊与版面的接触位置:若着墨辊调得过高,版面得不到均匀、充足的油墨涂布量, 很容易因着墨辊在版面

11、打滑而产生印刷杠痕。若着墨辊调得过低,版面上的油墨将被刮到印版拖梢部位, 造成印刷品墨色前浅后深。着墨辊与版面间应调整成平行而又均匀接触的状态,可用0.05mm的钢片塞进着 墨辊与版面间,以抽拉时有明显的阻力感为度。如果机器配有高度规附件,可用它塞进版台内抽拉,以着 墨辊接触到版面有阻力感为度。(3)合理选用版材 锌版不宜用于印刷大幅面的图版产品。树脂版是印刷图版产品的理想版材,特别是印刷大幅面 产品。采用光泽度差的胶版纸印刷图版产品,选用树脂版材进行制版印刷,可较好地防止墨色发花、变浅 等弊病。(4)正确调整输墨装置 勤搅拌墨斗内的油墨,注意适时常加墨:印刷过程中应经常用墨刀搅拌墨斗中的油墨

12、,防止 其出现沉淀和悬浮。此外,由于墨斗中墨量的减少,易使墨斗钢片与传墨铁辊间隙变小,导致油墨输出量 减少,印刷品墨色变浅。为避免这种情况,生产中还应注意常加墨。 科学、合理地调整输墨装置 印刷品横向部位局部墨色深浅的调整:如横向版面某段位置以文字、网纹、线条为主,其吸墨量相对就少,可将所对应的墨斗钢版调节螺丝往里拧进,以适当减少该部位的输墨量。若横向版面某段位置 以实地、图版为主,则应相应增加给墨量,使整版墨色保持均匀一致。II整版墨色深浅的调整:墨斗中的 不同墨要全面增大或减少输送量,有两种调整方式:一是通过调整墨斗钢片与传墨(给墨)铁辊的间隙来 实现;二是通过调整传墨铁辊的转动弧度大小来

13、实现。油墨较稀的情况下,不宜将钢片与铁辊间隙调得过 大,以免漏墨造成墨色不均。调整给墨量时,应将传墨铁辊的转动弧度控制在其调节范围的 1/2 之间,这 样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稀浓变化时,可灵活调整给墨量。(5)正确调整和使用油墨 一般来说,气温较低时油墨显得较稠,其流动性就差,容易造成传递不畅、不均,对此应根据印刷品的特点,选择助剂对油墨进行适当稀释,使之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传递效果,以保持墨色均匀一致。 若油墨调得过稀,印刷品墨色就显得很浅。油墨流动性的调整,应充分考虑印刷机转速和输墨结构的特点, 如果车速快、墨路长、墨辊多,那么,由于摩擦系数大,油墨就容易变稀而变浅。所以,调配油墨时应充 分考虑

14、上述情况,合理调整油墨的印刷适性。此外,调配间色和复色油墨时,应尽量避免用比重悬殊的油 墨混调,以免印刷中因比重差异而使墨斗上的油墨,产生“分层”(沉淀与悬浮)现象,造成印刷色差。(6)把好操作技术关 第一,要注重对机器的合理保养,平时应对飞达和气泵进行保养,使机械零部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使气路畅通无阻、印张吸送顺畅;第二,要根据印张的厚薄和大小,调整好飞达、气泵以及与输 纸有关的部件,确保印张的正常输送;第三,要对纸张的印刷适性进行必要的调整,如通过对纸张撞抖和 敲勒的工艺处理,使纸张输送消除吸附和粘连现象,并保持一定的挺度,以利于顺利输纸,同时可较好地 避免空张、多张和送纸歪斜故障发生;第四,要把好堆纸操作技术关,若纸堆不平整,应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垫平处理,使纸面无明显的高低差。通过这些措施把关控制,使输纸保持连续性,以防止因停车造成的 印刷色差。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印刷墨色不匀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这就要求印刷工作者在生产过程中 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把好印刷工艺技术关,来保证墨色的稳定性,从而最终来确保印刷 工效和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