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读书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271715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读书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

2、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如下图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那些发展农业

3、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

4、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

5、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6、,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

7、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参考文献:【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4】王松霈,王梦奎.农

8、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贾思勰齐民要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农经112 徐菊芬 16111222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

9、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齐民要术体系开中国古农书体例之先河,成为后世农书参考和模仿的典范。在结构安排上,序言全面阐述了贾思勰“以农为主、通过经营农业以求富强”的进步思想和科学观点。同时反映了贾氏人定胜天、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规律和因时、因地、因物、因具体情况制宜的朴素唯物的辩证观以及崇尚劳动、重视生产、“后胜于前”的进步历史观。卷一讲述耕田、收种以及全面总结土壤耕作技术,抓住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时北方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种谷是具体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叙述谷物的篇幅近占

10、所有粮食作物篇幅之半,讲述也最详细深刻,说明粟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中是首要粮食作物。粟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所载粟类品种达106个,对粟的栽培方法也作了详细地介绍。卷二主要论述了1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包括土地耕作;时宜地宜要求;品种记录、性能分析、选种技术,下种;作物施肥培育中的轮作、绿肥、“坏墙垣”,保育,防虫;收获及贮藏等方面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诸方面皆有详细论述。如作物的种期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分;作物“地宜”有上、中、下之别。同一作物,不同土地用种量不同;同一作物,上时、中时、下时用种量也各异。结构安排呈现如下特点:(1)合计大、小豆叙述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1.6%

11、;由于大豆不但可作为粮食和豆制品,还可作为饲料作物。小豆财被广泛用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同时还可作为绿肥作物。(2)叙述水稻的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0.9%,水稻篇篇幅之大与稻作在北方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似甚矛盾,然从其内容分析来看具有合理性。(3)大小麦篇的篇幅占11.3%的比重,其论述以小麦为主,原因在于麦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地区仅次于粟的作物。其时已定型的耕耙耢旱作农业技术为冬小麦较大规模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面食品种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使了麦作的生产。(4)黍稷占到整个粮食作物叙述文字的6.5%。北方地区由于战乱,荒地较多,北魏在恢复农业生产时,黍稷被用作开荒地的主

12、要作物。(5)以旱作为叙述主体,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作农业在生产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卷三主要记述了22种蔬菜的栽培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栽培技术有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因土种植,以及诸田园管理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蔬菜的栽培是种植业中有机组成部分,是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安排在卷二之后,体现了作者对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卷四总述园篱和栽树,之后分述枣、桃、安石榴等11种果树的品种及选育技术,总结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果树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嫁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果树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嫁枣法、烟熏防霜法、越冬防寒法等。卷五主要讲述林木的栽培技术,所涉树木主要有

13、桑、柘、榆、白杨等13种。在林地的选择、耕作和整理,树木的繁殖和移栽,苗木的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卷六为畜牧兽医卷,占全书篇幅11%左右,是齐民要术主体部分。该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及医疗的经验;一是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内容上分别叙述了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等9种畜禽的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相畜术、兽医术以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最后一篇为养鱼。卷七、八、九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主要讲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是齐民要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篇幅约占全书的30左右。农产品加工部分在技术上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技术全面。

14、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果品加工、蔬菜保藏、烹饪、食盐的精制、肉类的加工保持、淀粉糖化、饼饵、面食、糕点、饮浆、煮胶等有关地主阶级的家庭消费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知识应有尽有,甚至连制造笔墨及使用原材料所应具备的知识也包括在内。其次酿造技术系统全面,造酒技术更趋成熟。有关酒、酱、豉、菹等的酿造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很大篇幅,涉及卷七全部,卷八、九的部分。卷十基本上是作者搜罗历史上和当时的有关经史子集文献,引用了280多条资料,记录了“非中国物产者”,所引述的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齐民要术的历史意义1齐民要术在著作结构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齐民要术微观农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是贾氏对于当时农业生

15、产技术全面系统理性认识的结果。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积累等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总结与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中某些新的因素在书中也有比较充分地反映,如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地主治生之学出现、农产品加工受到重视、畜牧比重上升等。齐民要术的农学体系结构反映了上述变化、趋势,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农书的体例结构。2齐民要术农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齐民要术提出土壤耕作和保墒,如耕田燥湿深浅要得宜,适时中耕锄草,使土壤保护润泽;齐民要术还讲述了种植绿肥、应用有机肥料(主要是熟粪)改良土壤,以及种子选育和品种命名法,如:以品种育成者命名;观形命名;会义命名;观形命名法至今还在

16、使用。齐民要术还非常重视作物的轮作与套种,主张不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轮作既可以保持土壤质量,又可增加收成。这些技术完全合乎耕作的科学原理,正确反映了土壤、水分、肥力与耕作关系的客观规律。同时,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劳动人民畜牧生产的经验,涉及的家畜(牛、马、驴、骡、羊、猪)和家禽(鸡、鸭、鹅)的饲养管理,选种繁育,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并且,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此外,在伐木开荒、植物鉴别、植物种与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也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遗传和变异性也有所认识;贾思勰认为只要适其天性,动植物就能“肥充繁息”,他还认识到遗传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