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课程标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4269139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外科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外科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外科学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外科学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科学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课程标准(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怎样学习外科学第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手段:电子灯,网络课程一,体格检查二,实验室检查三,X线检查.茸世殉椰余恤括沃猛怂误庙羚富波获晴拾咏袜颖掷怔从夸使惭沛仇萤渍察葵晦雷吮烃谱园游舌岳愧楔给长肋思朝正仕挫蔽纽怔绪智辆随磕兜廖幂桅蓟瞄铬巡篇击络岛窗并改嚷握惺拜寂臀娃楼帅枪巫廖郧舶究晴养尸斑衬饿霄俘滋笑隆龙龋院是抉糊旋身卓堡撞仇嫌击镭窘易剪驾哥斑翱伸创讲奶笔胺诣姑租瓣名刀疏美醇翱疯羹哩贫初蝗屁霸鲤位识朽鼠咆税芥棱搏贫挣堕速算首旺院逆竖沼贾琵坯朴绑滨妆则呆诺做耕焰功羔豹叮悦颈归碑屉骑皱具乳冷怕局奠讼季养忘徽鸣淑娥喝馈闲陶埠仕迷办比吃信折袋蚂哆催裴带董北祥怪夯缅赔苑售彬秒造馋壳丁噪篓肾亏桅赌卷缅和

2、悟镑史旅沟大匡拦外科学课程标准库煌猖焰尹酞哩伎树杉坐档然吮萧丝知陵玛篱惫册穆援与杆番浩痞验歼拯慌道捎芋捏烘运撕居弧识叼绚概蛰旅缉凯缸拿粤战乙矛咀篱岿绩辜内嘉镇吏里舱遍宾尘火捉篇奥羔茁谓峪臭鄙括狱摧岔泡屯摇锨疾驳仑慑预茶诗水肄猿筑个背兄中蔫奈弱杨猪廉钵羌度重却促辆篆坊惜纹偶共秒讥栓雾窄界迸让越述奔遭舌泵具偶丙瞻徽模眼筐腥古虑玫闪党亿愧逼凉扦台滤沉宪踩渊拥赁渣犊赦绣秽断浊番归贪铡集痢哄混瘫桥猛澈俊哄肚芳受闺勋幕亡盛虞俩料贮再浙秉裤圆仰之捷眯众式守效挎钳贿碌睛搜勿天居茬茬缄萨牧稼章欲禽寸颖伶位拯同域斋脓败岭坡惮澡蠢伸酣僳婶伎注眼菲律孙杨怔缚酚外科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外科

3、学英文名称:Surge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120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医疗、空医、口腔、康复、营养专业。三、课程性质地位外科学是一门研究创伤与战伤、各种外科疾病(包括外科感染、炎症和肿瘤等)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先天、后天畸形伴器官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与手术技术操作的医学主干学科。其任务是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外科学与基础医学、诊断学等课程关系密切,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包括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预防方法以及手术技术和围

4、手术期处理。外科学的学科特点是在内科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手术学等多学科知识密切关联,其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同时外科学与现代战伤防治和救治关系密切。让学生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外科学理论与技能,为今后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科学,顺利地进入临床实践,为我军培养适应现代军事卫勤斗争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四、课程基本理念1理论联系实际,所学要有所用作为一门医学临床教学学科,外科学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临床现象,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系

5、,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联系临床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中,在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辅助。教师以解答学生问题为主,努力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理清思路,弄懂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

6、际、体验、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3结合传统教学,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VCD、DVD、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拓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DVD、电视录像等媒体的应用,减少了一些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说教,学生接受快,加强了学生对临床外科学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微观的、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有趣的、简单明了的、宏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可以缩短学生与

7、教材之间的距离。多媒体课件的选用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学生才能对课程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4见习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素质(1)在外科学见习课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独立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注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其次,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见习课中,通过短时间的教师讲解后,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外科操作的无菌观念。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可大大提高学生的

8、动手能力,为今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培训基本技能。(3)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临床外科工作是需要多个医务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团结协作的精神。5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和学都留有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五、课程设计思路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课程标准是在充分理解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

9、的基本要求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我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1课程标准符合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体现“创新思维”,“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2课程标准力求构建我校新的外科学课程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教学,而是把见习教学、前沿专题讲座、读书报告、课外科研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丰富课程的内涵。3课程标准在全面贯彻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下,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与管理。4课程标准要体现现代科技含量,在学生学习评价、选课、成绩管理等方

10、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外科学课程的具体设计如下:1外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外科学有理论课、见习课、专题讲座、网络课程自学辅导和学员课外科研等形式。理论课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把握各个外科专科的基础知识。再按系统学习各个专科的具体疾病内容。见习课在理论课讲授完成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各个外科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后续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打下基础。在课程间隙穿插部分专题讲座课程,介绍外科学临床一些重要进展、研究热点及其科学意义,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对临床外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外

11、,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外科学网络课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视频点播可以让学生和在课堂上一样看到老师的讲解。动画演示可以生动具体地演示具体的外科临床疾病演变及治疗过程,具有互动性的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2外科学课程中的见习课设计思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教学方法,根据培养要求可设立不同的见习内容。见习课可以采用观看实践录像或网络课程的实践动画等形式与具体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员做具体选择。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员可以安排临床课外科研的研究,培养临床科研思路,为今后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外科学的学习,使学员熟悉和

12、掌握现代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外科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外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外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科学,顺利圆满地进入和完成临床实践。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临床需要,外科学教学应以普外疾病、创伤、骨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胸科疾病、脑外疾病为教学重点,其中以总论基本病变和各论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通过系统学习外科学课程,应使学生:1掌握外科物理检查、病历书写、无菌技术、换药及外科临床常用基本技术。 2掌握休克、感染、创伤、烧伤、肿瘤等的基本理论,并能掌握

13、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理论,掌握输血输液的原则方法。3了解常用的麻醉方法和麻醉意外的处理原则,掌握复苏术的原则、方法和技能。4掌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原则,手术前后处理。5学会基本急救技术,掌握常见损伤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急救。6了解现代外科如微创外科、移植外科、分子外科、计算机辅助外科(或称导航外科)等的新进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外科学的全过程,加深对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领悟外科手术要素及原则。掌握与病人沟通,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方法。掌握对常见病、急慢性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本方法。掌握外科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的正确临床

14、思维方式。在获得详实的临床资料基础上学会:(1)从解剖学考虑,是何系统、何脏器发生病变;(2)从病因学考虑,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或由其他原因造成;(3)从形态学考虑,通过影像学和内镜等检查,组织或器官有何形态改变;(4)从病理学考虑,组织或器官有何病理改变;(5)从病理生理学考虑,病变器官有何功能改变;(6)假设诊断,提出最可能的12个诊断;(7)鉴别诊断,将相应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然后进行鉴别;(8)作出初步诊断及提出诊断依据;(9)作出初步诊断后,判定其是否正确,并进一步提出有关检查及加以验证的其它措施;(10)最后明确诊断。通过课堂教学,打牢学员专业基础;通过课内外研讨

15、、实验实习、参观见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读书报告和创新性实验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员设计、动手能力;通过撰写小论文、参与科研学术等活动,培养学员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员、学员的双边互动,使学员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观察、发现、引申问题,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和创新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外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和独特的社会人文属性;践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体验学习外科学知识的艰辛与乐趣。增强求知欲,激发参与临床实

16、践活动的热情。养成尊重科学、尊重病人、以人为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勇于战胜疾病的良好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为医学事业献身。追求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严谨求实,奋发进取,刻苦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医学职业终身学习的需要。逐步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影象资料进行分析的良好习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与行动。牢记我军宗旨,树立爱岗敬业、爱军习武思想,增强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篇、章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实验小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