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426554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沈从文边城中的淡淡哀愁刍议摘要 边城具有淡淡的哀愁,作者通过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 纠结的心理,对死者的痛楚三方面来述说哀愁,然后作者又通过单纯、朴素的原始 观念,乐观、平和的心理,美丽、有趣的湘西风情,温暖、和谐的祖孙情,还有翠 翠儿时的天真、长大后的矜持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等五个方面淡化哀愁。关键词:边城 哀愁 淡淡的一 哀愁贯穿于小说的悲剧情节边城显然不属于大是大非的悲剧,小说由它的悲剧情节所决定,必然带有 哀愁。究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1 寂寞、烦恼、苦痛、惆怅的情绪在小说开始讲渡船之前,提到官路通到湘西的小山城茶峒,有小溪,白 塔,“塔下住了

2、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 狗”。前后无人,单独居住,家庭成员也少得可怜,这就是翠翠的家。可以想象那 屋子的贫瘠,那孩子的孤独,那生活的单一、不自由,渡船主人不能轻易离开渡 船,如果逢年过节,祖父进城买东西,“黄狗就伴同翠翠守船”。这种小镇不受外 边大世界的诱惑,但也因封闭落后,给人们带来了出行不便和心理寂寞。翠翠的哀愁来自于她一出生就丧父丧母的悲剧。她从小就没有了母亲的关爱, 不会撒娇,她看到那对母女渡船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母亲的问话,只是望着那女 孩,发现那女孩戴着一副银手镯,心中歆羡。再听她唱的歌:“大姐戴副金簪子, 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

3、长年戴条豆芽菜。”更从深层上 显示了她内心深处得不到母爱的哀怨,包括以后她对爱情的难以启口,对爱情的不 知所措,正是因为缺少了母亲或朋友的角色,来给于她适当的指导和充分的安慰, 所以,这个幼年开心快乐的女孩遇到了她长大后的烦恼。祖父也有他的苦痛,根源还是他的女儿翠翠的母亲。他时时想起自己轻生 的女儿,“眼中已酿了一汪眼泪”,“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 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对翠翠的终身安 排始终是环绕在他头上的苦痛。到最后,翠翠在渡船处等着二老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这是没有任何承诺的等待,给翠翠,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片惆

4、怅!2 纠结的心理在小说中有很多处让人难以选择的困境,人物在两难中形成了纠结的心理,一 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后果也是造成哀愁的要素之一。如翠翠的母亲,在怀了翠翠后,一面是随爱人逃走,一面要离开孤独的父亲, 该如何决定?军人服毒先死,是要马上跟随亡夫而去,还是关心腹中胎儿,活下来? 翠翠的母亲对祖父一面怀了羞惭,一面怀了怜悯,待到腹中胎儿生下来后,就喝了 很多冷水死了。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只留下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老父,不计后果 地选择为以后的哀愁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其次,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祖父让大老选择走车路还是马路,大老选 择了走车路,但并没有得到翠翠的明确答复。大老对弟弟而言,觉得做哥

5、哥的走车 路占了先,在走马路时,得让弟弟先唱,知道弟弟唱得好,就不愿唱了。于是,大 老选择退出,驾船驶去了。但大老不幸死于远行的路上,二老心里有愧,又很生 气,以为祖父“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最后也走了。大老二 老同时爱上了翠翠,却都选择了离开,祖父的车路和马路,回应不清楚,使他陷入 了被人误会的境地,在大雨雷电中以死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可见,纠结的心理在 此导致了悲剧的产生。3 对于死者的痛楚死亡本身并不痛楚,但活着的人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痛楚之感。如翠翠父母的 死,让天生开朗的老人怀抱年幼的孩子,怎能再笑得出来?祖父并不怕死,他想七 月八月有流星,人也应该在那时死吧。他唯独

6、担心翠翠以后的生活没着落,对翠翠 的牵挂让他死也不放心。祖父的死,让翠翠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觉得十分凄凉”。还有就是大老的 意外死亡,让所有人都感到遗憾和不安,就连他的父亲船总顺顺,“这豪爽正直的 中年人,正似乎为不幸打倒努力想挣扎爬起”,好人的死亡对于任何一部小说都意 味着悲剧,边城中有多人死亡,也因此为小说笼上了一层悲剧的哀愁气氛。二 “淡淡的”显示出小说浪漫的喜剧意识哀愁是小说定下来的悲剧情节所隐含的情绪,但在进行构造故事情节的同时, 作者有意地淡化了这种哀愁,通过展示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强调乐观、开朗、 平和的心理素质,描述美丽、恬然、有趣的湘西风情,刻画温暖、和谐的祖孙亲 情,展

7、现翠翠儿时的天真到长大后的矜持,突出翠翠豆蔻年华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等方面稀释了哀愁,使之成为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哀愁,充斥在这哀愁里面的是满 满的浪漫情怀。浓厚的喜剧意识使得人性之美、健康之美、自然之美油然而生,给 人们留下了美和乐的享受。正如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的创作目的时,说:“我要表 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 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位于湘西边陲的小山城茶峒,因地理位置偏僻,大山封闭,不易与外界往 来,所以形成了一处独特的世外桃源。这里还保留有古老的人情风俗,具有单纯、 朴素的原始观念。“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

8、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艺术的。”渡船的设立是为方便人们出行,“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但 尽管如此,过渡人还是要主动出钱的,因为“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 好意思”,这就是人们心中的原始观念。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 便托人用这些钱买烟草和茶叶,“过渡的谁需要便慷慨奉赠”,管渡船的不收过渡 人的金钱已经成为 “祖父的规矩”。正是这种单纯、朴素的相互关系,在端午、 中秋节时,老船夫进城就会得到大家的款待,或喝酒、或赠串粽子、或给个鸭子。 他们做事“一切皆为一个习惯所支配”,水面上出了什么事,“皆照例有习惯方法 来解决”。不受金钱的诱惑而丧失良心,

9、这正是茶峒人不同于外界世人的地方,那 是难能可贵的单纯、朴素的原始观念。 2 乐观、平和的心态祖父活了70 年,从 20 岁起就守着渡船,50 年间“老船夫不论风雨,必守在 船头”,“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 下去”,在祖父的心里,乐观、平和的心态,通过 50年甚至更长时日的渡船生涯 给完全体现出来了。当祖父知道了女儿怀孕的事时,他没有生气、没有责备、没有 埋怨,只当没有发生过一样,仍然平静地和女儿过日子。祖父的乐观、大度、平和 的心态在重大的家庭变故中,能帮助祖父平衡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更沉静地面对 一切。以后翠翠的成长,也同样秉承了乐观、平和的心态,她“

10、为人天真活泼”,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到最后,翠翠经历了爷爷死去的噩 耗,杨马兵小心地陪着她,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受不了打击,一时间或许做了傻事, 跳崖悬梁,随爷爷去了。但坚强的翠翠没有死,她还是活了下来,乐观、平和的心 态使她渐渐从失去爷爷的凄凉中走出来。注意力转移,翠翠认定特别关心她的杨马 兵,“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顺顺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大老的死讯后,曾经一度“样子沉沉的”,想要从不幸 中努力挣扎爬起,而他天生的豪爽、乐观、平和的心态帮助他很快从失落中恢复过 来,等老船夫再见他时,他“正同三个人打纸牌”,“回头对老船夫笑起来”。可 见,他已经从丧子之痛中挺

11、过来了,这都归功于乐观的心态。3 美丽、恬然、有趣的湘西风情小说前三卷就大幅渲染美丽如画的湘西风景,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铺下了一 层美丽的绿色背景。苍山、绿水、大河、小溪、白塔、翠竹、野花、薄酒、渡船、 老人、小孩、黄狗,如此温暖的人家生活在如此诗意的风景中,这就是小说所追求 的格调,即使后来的情节带有伤感的情绪,也因这种田园牧歌似的生活环境所遮 盖,而成为淡淡的哀愁。湘西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例如,古老的渡船成为人们习惯的出行方式; 唱山歌、听山歌是人们的娱乐项目,也可认为是爱情的表达,即为“走马路”;发 水时,人们独创用梯子进城;仅仅能自保,却救不了财物;还有脚夫挑货,纤夫拉船 之类的。

12、当然,长期封闭的小城居民对传统风俗格外看重,如端午、中秋、过年 等。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安排了抓鸭子,增添了许多乐趣,因此每 到节日来临时,城里就会响起蓬蓬的鼓声来提醒着方圆不大的人们。(1) 温暖、和谐的祖孙情在祖父看来,“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 孩子”。祖父、翠翠、黄狗、渡船组成了一个相依为命的家庭,正是家庭成员的特 殊,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每个角色都在用心地营造家的氛围。他们彼此温暖,彼此 信任,彼此照顾,形成了极为温暖、和谐的祖孙一家情。翠翠也帮着祖父渡船,如果祖父累了,睡着了,翠翠便自己去代替祖父渡船, “从不误事”。有时他们和黄狗一同在船上

13、,祖父在招呼客人。黄狗便口衔绳子, 最先一跃而上,尽力拖船拢岸。待风日清和的日子,无人过渡,他们便一起坐在门 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逗身边的黄狗,去衔抛在水中的木头。或翠翠和黄狗听祖父 讲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或我吹你唱,“溪中仿佛也热闹一些”。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依为命的亲密关系, 显露出温暖、和谐的浓浓情义。(2) 儿时的童真、长大后的矜持以及对爱情的憧憬儿时的翠翠天真烂漫,她不明白婚嫁的意思,只是喜欢热闹和新娘子的好看, 这时,“翠翠必跟着走”,“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翠翠眼 中的世界简单而又有趣,即使杂货铺里的粉条、白糖、

14、炮仗、红蜡烛。都给翠翠留 下了深刻印象,还有行船,比渡船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所谓童言无忌,在城里与祖父走散了的时候,翠翠会不自主地想:爷爷死了呢? 听到水手讲的可怕的杀人故事,翠翠心里的那个古怪念头又冒出来了,爷爷死了呢? 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想法,而是翠翠心理不成熟的折射,潜意思里很怕爷爷死,却 还要偏往那里猜测。由此也可看出,翠翠儿时的天真无邪。翠翠长大了,“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 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大老向她求婚,她对祖父的旁敲侧击不 置可否,如果问急了,还会耍脾气,红了脸,跑开溜走。翠翠看上的是二老,“那 个人很好,

15、我像认得他”,但“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翠翠心中有点乱,然 后又生气,“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因为她嫉 妒,“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翠翠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梦见听到一种好听的歌声,她跟着声 音到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她不知道那是二老的真实歌声,但梦中的歌声是她美妙爱情的中介,梦中的虎耳草就是她完美爱情的寄托。到 最后,翠翠选择了等待,虽然没有承诺,但还是折射出她对美好爱情的期盼。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悲剧性的主人公,翠 翠和二老的爱情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哀愁面纱下,但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 种描写、抒情以美丽的事物、温暖的人性、健康的生活来冲淡这些哀愁,让人们在 美的享受中读懂故事的淡淡哀愁。参考文献:1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83 年版。3 沈从文: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