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4260153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伤仲永课本补充讲义(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國學常識(一)唐宋八大家姓名字、號、別號、自稱、世稱諡號籍貫時代學術文章特色著作韓愈字退之。世稱韓 昌黎、韓史部、 韓文公。自稱昌 黎韓愈文河南河陽唐1. 主張文以載道。2. 其文出於六經,長於議 論。3以發揚聖學為己任,排 斥佛、老。4.文章閎中肆外,具陽剛 美。昌黎先生集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柳州、柳河東河東解縣唐1. 為文雄深雅健。2. 山水遊記獨步古今,脫 胎於水經注,永州八記 最是佳作。3. 寓言小品,篇幅短峭, 立論精闢,工於體情察 物。4. 主張文者以明道, 強調文以行為本。柳河東集歐陽脩字永叔。號醉 翁、八一居士文忠吉州 廬陵宋1. 以明道致用為主。2. 文學創作的泉源方 面

2、,主張文窮而後 工、寫人情之難言。3. 文章風格主取其自 然、各由其性。4. 其文造語平易而情韻 綿邈。1歐陽文忠公集2新五代史3毛詩本義4新唐書(與宋 祁合編)5六一詩話6六一詞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文定建昌 南豐宋1. 為文主張先道德後文早。2. 邃於經術,本原六經。3. 其文筆法精謹、說理透 闢、風格溫醇典重、古 雅平正。元豐類稿王安石字介甫。號半 山。世稱王荊公文撫州 臨川宋1. 經術湛深,思慮細密、 文章筆力遒健。2. 為文言簡意賅,雄健勁 峭。3. 詩作清峭謹嚴。1臨川集2字說3周官新義姓名字、號、別號、自稱、世稱諡號籍貫時代學術文章特色著作蘇洵字明允。號老 泉。世稱老蘇、 蘇文

3、公眉州眉山宋1其文得力於戰國策、史 記、孟子,筆力堅勁, 縱橫捭闔,雄奇凌厲。2. 為文古勁簡直,奇峭雄 拔。3. 擅長策論,所上權書、 衡論,歐公以為賈誼、 劉向不能過。1嘉祐集2諡法3太常因革禮(與姚闢同修)蘇軾字子瞻、一字和 仲。自號東坡居 士。世稱大蘇文忠眉州眉山宋1才氣縱橫、文筆奔放、 明快鋒利。2. 行文汪洋宏肆,詞風豪 放。3. 思想上受儒、釋、道三 家影響。4. 是文學全能之士,策議 論辯均擅,詩詞書畫冠 絕一時。東坡全集蘇轍字子由、一字同 叔。號潁濱遺 老。世稱小蘇文定眉州眉山宋1為文汪洋澹泊,適如其 人。2.性沉靜簡潔、資稟敦 厚。3晚年讀書學禪。1欒城集2後集3三集4道德

4、經解5古史6詩集傳7春秋集解(二)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1. 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就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 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語譯時須解作使+賓語+動 詞。例如蘇軾赤壁賦中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及泣即是使動用法, 亦即使(潛蛟)舞動、使(嫠婦)哭泣,借以說明簫聲令聽者感動。簡而言之,即是動 詞對其賓語(受詞)有讓他、使他之意。例如:(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3)驚天地、泣鬼神。2. 意動用法在文言

5、文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動賓關係,那就是意動關係,表示意動關係的動詞叫意動第2頁,共16頁詞,用法就叫意動用法。意動中的意,就是主觀認為,即說話者自己心中主觀 認為的事,未必見於事實。例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句中的小字,即是形容詞作意動 詞用,意指認為小,句意即指:孔子登上東山後,就認為魯國變小了。其實魯國 的大小並沒有改變,只是孔子主觀上認為事物發生了變化。意動用法的句式,常可解作以 +賓語+為+意動詞,或認為(覺得)+賓語+意動詞,也可解成把(對)+賓語+ 當作(感到)+意動詞。因為意動用法是一種主觀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 動的動詞常會出現意動用法,常見的詞有:恥、異、羞等,如韓愈師說

6、: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中,恥即以為恥的意動詞,解作認為(覺得)羞恥之意;而生 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師則是名詞作意動詞用,即把當 作老師之意。簡而言之,即是動詞對其賓語(受詞)有認為他、把他當作之意。例如:(1)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韓愈師說)(3) 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錢大昕弈喻)3.傷仲永文中的意動用法例句用法句意父異焉異為以為異的意動詞。仲永的父親對此事感到驚異、奇怪。邑人奇之奇為以為奇的意動詞。縣人認為方仲永的事蹟奇異。稍稍賓客其父賓客為以為賓客的意動 詞。漸漸以仲永的父親為賓客。

7、父利其然也利為以為利的意動詞。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的事有利可圖。、詞義辨析(一)忽啼求之哭、泣、號、啼都可表示哭泣的意思,但哭的方式與表達的心境有所不同。 哭在 上古指有聲音的哭泣,泣是無聲的哭,只流眼淚,號是邊哭邊高聲呼叫,啼指拖長 聲的哀哭。心中悲痛,落淚並出聲叫哭,孔子家語曾記載孔子到齊國,中路聞哭者之聲,其 音甚哀;杜甫兵車行:哭聲直上干雲霄,可見哭是發出聲音的。泣原指眼淚, 韓非子和氏:卞和乃抱其璞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泣盡就 是淚流光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沫血飲泣,飲泣便是把眼淚咽到肚子裡。作 為動詞,泣表示落淚,與哭的區別在於:哭是聲淚俱下,泣是有淚無聲或聲音

8、很小,所以戰國時,趙太后因遠嫁女兒而心疼,但嫁女兒是喜事,不方便哭出聲來,所以只 能無聲或低聲啜泣,於是,戰國策趙策將之記為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另 外杜甫石壕吏中,官吏夜晚捉人從軍,老翁爬牆逃走,老婦深怕丈夫被捉即自願從軍, 之後杜甫寫下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泣幽咽是忍氣吞聲的啜泣,不敢放聲大哭。號原指大聲呼叫,柳宗元捕蛇者說:號呼而轉徙,號呼便是大聲呼叫。號 用於哭,表示邊哭邊高聲呼叫、述說,史記晉世家:日夜抱太子,以號泣於朝。號 泣即指邊哭邊大聲述說。啼原指禽獸的鳴叫,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 鳥。鳥叫聲便用啼形容。啼用於人身上,多表示拉長聲音的號哭,或是傷心地哀哭, 前

9、者如呂氏春秋察今: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後者如 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二)環謁於邑人謁最初是稟告的意思,進謁者要在木札上寫上自己的姓名身分,列明所要稟告的事, 然後進見所要見的人,所以謁的進見義與一般的進見不同,它是有所言而進見,進 見時一般有自我介紹的木札,如同今日的名片,故謁又作名詞性的名片講。後來, 主管往來告請之事的官吏也叫謁或謁者,韓非子說林上: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 者,謁者操之以入。即是一例。而現在謁已泛指進見、拜訪尊長者,不限於有所求告 的人。(三)予聞之也久聽、聞、聆都是指用耳朵去感知聲音。聽字是表示用耳朵接受聲音,屬於主動去聆聽聲音,所以

10、荀子勸學: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是指耳朵不能同時去聽兩種聲音而都聽得清楚。除聽取聲音 的意思外,在語言之中,對於聽有著靈活的解釋,如國語晉語中的公子弗聽 , 因為所聽的是勸諫,所以這裡的聽可解釋為聽從、接納;戰國策趙策:天子已食,退而聽朝。聽朝是處理朝政,所以可將之解釋為治理、處理;另外,聽訟是判案,聽 任是任憑放縱;所以,聽的主要意思是用耳朵接受聲音,但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它是 可以迎合需要而加以變化,產生切合情境的意思。用耳朵感知到聲音才叫聞,簡單講就是聽見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記載齊 宣王聽到牛的哀嚎聲,便不忍心宰殺來吃,孟子將之述為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聞其聲便是聽到牛的哀鳴聲。

11、聞和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聞是聽到,說明的是客觀的結 果,聽是去聽,它只說明了主觀動機,亦即聞是被動的,聲音傳來後才感知,聽是主動去感知聲音,因此荀子勸學:順風而聽,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就充分顯 現聽與聞的關係,主動順著風去聽聲音,所以用聽字形容,聽到的人是被動感 知到聲音,所以叫聞者。今日我們批評別人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認真聽人說話,便會說這 個人聽而不聞,就是指他聽是聽了,卻沒有聽到,或是沒有牢記在心。聆表示傾耳細聽的意思,它不同於聽、聞的地方,在於它表現出聽時的 狀態,有著仔細、關切、充滿敬意的意味,所以謝靈運登池上樓:側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側耳聆便是側耳細聽,詞語中充滿了仔細聆聽波濤聲

12、的心意,唯恐錯失聽取的機 會。聽、聞、聆都可表示用耳朵聽,但聽指一般用耳朵去聽聲音,聆指傾耳細聽, 聞表示聽見、聽到,強調的是動作的結果,而不是動作本身。(四)復到舅家,問焉問、叩、咨、諏、訪、詢都可表示發問的意思,但各詞又有所不同,從詞義著重點 來看,問、叩詞義側重在有所不知而發問,咨、諏、訪及詢側重在向別人 請教,徵求意見。在用法上,咨、諏、訪、詢一般只與人名搭配,並且用介詞於 引進;而問既可問人,也可問事,通常所問的內容就在問字之後;叩則多與所問 之事搭配,而不與表示人的名詞搭配。問是問問題,是請別人回答或解答自己所不知道的問題,凡是請人解釋疑難就是問, 如木蘭詩歌: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

13、憶。此外,問也可表示追究、責問,如我們平常 說的唯你是問,便是將賓語提前的倒裝句,意指唯問你,就是只責問你的意思。叩 也是發問、詢問,所以鄙夫誠懇地問孔子,孔子也會叩其兩端而竭焉,兩端指事情的首尾,竭代表盡力告訴,意即孔子有教無類,只要人們誠心求教,他都會詢問事情原委後, 盡全力回答。咨、諏、訪、詢也是有所問,不過不是問問題,而是一事當前,向人請教對 策、徵求意見。咨、諏就是商議辦法,有時也連用,如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 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咨諏善道即是。訪是廣泛地徵求意見,且一般是到被訪 人家中去聽取意見,而被訪者通常是有見識或德高望重的人,如左傳曾記載文公元年,楚 子將以商臣為太子,訪諸令尹子上。立儲君是國家大事,所以當時楚子才會去造訪元老令 尹子上。因此,訪不是一般諮詢,它具有對被訪者的尊重色彩;然至中古之後,訪的諮詢義逐漸消失,只剩下出訪、往訪的意思,而這就是後起的探訪、拜訪義了。而訪 的對象擴大到名勝、真理後,更有了尋求義。詢也是指廣泛徵求意見,與訪不同 的是,詢是一般地詢問、請教,不是出訪,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可見詢的鄭重性較低,以致後來逐漸和問接近,現在詢問可說是連體嬰了。(五)先人1. 原指死去的祖先,本文指王安石之父親王益。2. 對逝去父親之稱謂,除此外,可稱先父、先子、先大人、先公、先君、先君子、先府君、 先考、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